So what is "content" anyway?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過去是從事廣告、影像創作,撇開服務業的意義不談,基本上算是一個content provider。所以三年前剛剛接觸網路,就將網路視為一種媒體;當時IT產業有這種想法的人「竟然」不多,令我十分意外。因為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目瞭然的。就像我聽說PC home創刊時,某些傳統的資訊雜誌業者報以不屑或嘲笑──這種觀點也令人不解,因為當我在書架上第一次看到PC home,就知道詹宏志又做對了(*),這才是人們要的。從那時起,我才真正發現原來不同產業的從業人員,其思考方式和對世界的看法天差地別。

同樣的,當時我對content的想法也很"傳統",認為就是提供更多的內容給user,然後透過廣告回收;不過後來基本上我完全推翻這種idea;一來就像Michael說的,它只不過是傳統媒體的縮水copy,二來廣告收入是蠅頭小利,除非像PC home有雜誌的收入,否則收支根本難以平衡。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學生寫的文章,雖然全文都是髒話、錯字,可是比那些報導好看多了。我終於頓悟:這才是CONTENT。

現在一些content provider花錢養記者、跑業務,基本上是錯的(除非它有傳媒背景或錢花不完)。它真正該做的是提供一個完整而方便的介面,content自然會產生,同時「中心思想」也很重要。為什麼Motley Fool或呆伯特會"Wired"?因為大家都對那些官方或專家說法感到"Tired"了;(只有那些官相信自己的鬼話是對的)。

另外,我去年做過一次搜尋引擎的「普查」,加上平時的了解,發現台灣user不太喜歡search,大多希望直接獲得一些新鮮資訊,或乾脆去chat。

不喜歡search,也就更別談research;一個社會缺乏research的基礎,平時還沒事,碰到現在這種經濟升級的關鍵時刻就糗了;大家都知道時機歹歹,可是原因是什麼?似乎都想不出所以然。

我覺得台灣目前缺乏的是從經濟面、文化面、社會面去做宏觀思考的content;天下雜誌以為自己在扮演這種角色,其實它們的思考方式格局不夠廣;目前我看到的除了PC home的詹宏志和李宏麟,就只有HAA在談"知識經濟"這個主題。

如果搞不清楚"知識經濟"的產品、貨幣、流通觀念是什麼,還能賺大錢or維持高成長,我會跪下來拜他...

btw,上回我提到像Yahoo這種類型的虛擬工業,其成長幾乎沒有上限,最近有本書叫做"零阻力經濟",正在study中,到時再和大家交換心得。

(*)有一次詹宏志說,別人都叫他趨勢專家,可是PC home的銷售量和他預估的完全不同:超過預測的銷量好幾倍。所以開玩笑說他根本就看不準趨勢是什麼。

相關討論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