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頭曰)這是一篇原本《篤姬》剛開始在台灣播映的時候就想寫的文章;照例因為種種事情拖了下來,至今已經全劇播畢、開始重播了。往好處想,因為許多人已經看過完整的劇情、再加上幾乎每晚努力不懈的噗浪導覽下來,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了多一些的理解,或許才是發表本文更好的時機。僅以這篇文章,作為《篤姬》重播的獻禮吧:

日本NHK的歷史古裝大河劇《篤姬》去年在日本創下極高的收視率,也讓觀眾注意到這位生活於幕末時期(德川幕府末期,一般算法是從1853年「黑船來航」起,到1867年「大政奉還」為止)的一位傳奇女性。

坦白說,在還沒有看過這齣戲在日本上映的網頁簡介前,我根本不知道「篤姬」是誰。

更正確地說:哦,在讀過的當時的錯綜複雜歷史中,依稀記得有出現過這麼一個人,但因她當時扮演的角色、可以說只是複雜的政治角力中一顆失敗的棋子,因此在正史或者「史話」中,對於這位短命將軍的夫人著墨並不多,大都僅以一兩句話帶過;畢竟那是個武將、政客與浪人、志士的世界,一個隱身於幕府「大奧」的女子,究竟對於波瀾萬丈的時局、能夠產生什麼實質的影響?的確也令人懷疑。

所幸,原著小說《天璋院篤姬》的作者宮尾登美子(或許還包括NHK的女性編劇田淵久美子),原本就擅長以女性的眼光和細膩的心思,來重新發掘、詮釋原本以男性為主的史觀,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人物的關係重新組合,令讀者和觀眾驚覺:或許在當時,眾多錯綜複雜的真實歷史事件背後,真有這麼一位聰慧堅毅的奇女子,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

比起完全以幕府後宮內鬥為主題的日劇《大奧》系列,《篤姬》多了幾分真實,且陽剛與陰柔互補,比較不會像是在看古裝的玫瑰瞳鈴眼一般,令人髮指(笑)。台灣不愧有許多日本通;關於《篤姬》的劇情與時代背景,只要隨便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許多寫得極好的文章,我就不針對這方面多說。

倒是,在我第一次看完《篤姬》之後,有一天忽然想到,well,篤姬和慈禧太后生活的時代似乎很相近,她們的人生究竟有多少重疊的地方呢?上網搜尋了慈禧與篤姬的出生年份,結果令我驚喜:篤姬與慈禧出生日期僅僅相差兩個月,完全可以視為同時代的人。

於是,我主要參考了維基百科、大陸學者隋麗娟的《說慈禧》、以及汪公紀先生的《日本史話 近代篇》,整理出下面的對照表(括弧內的歲數為自行計算的實歲):

稱號 慈禧太后(尊號通稱) 天璋院(法號)
本名 那拉氏,祖居葉赫,故稱葉赫娜拉氏。名杏貞;因曾被封為蘭貴人,故稗官野史中的小名「蘭兒」。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出身島津氏族,幼名一(於一)。成為島津齊彬之養女時本姓及諱為 源 篤子(「篤姬」稱號即由此而來),而成為近衛忠熙的養女時名字改為 藤原 敬子。戒名「天璋院殿従三位敬順貞静大姊」。
出生 1835/11/29 1836/02/05
西洋星座 射手座(有爭議) 水瓶座
1840-42年
(約5~6歲)
鴉片戰爭(第一次中英戰爭) 天保改革(由老中水野忠邦以將軍家慶名義推動)
1851-53年
(約15~17歲)
1851年5月,15歲(虛歲17),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1854年,晉懿嬪。 1853年,17歲,成為堂哥兼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的養女,同年8月21日從鹿兒島經陸路經由熊本進入江戶藩邸;與此同時發生黑船來航事件。
1856年
(約20~21歲)
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20歲,以右大臣近衛忠熙養女之身分,作為將軍德川家定的御台所(夫人)進入大奧。
1858-61年
(約23~25歲)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6歲),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從貴人到皇太后共服侍皇帝十年)同年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權,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主導洋務運動開始。 1858年齊彬和家定先後死去,14代將軍德川家茂就任(13歲),敬子落髮法號「天璋院」。以 前任將軍未亡人身份,被奉為新任將軍生母,但無實質參政權。(擔任將軍夫人「御台所」僅僅兩年) 1860年發生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殺的「櫻田門外之變」(井伊算是強硬開國派的代表,但格局仍以鞏固幕府統治權為優先)。
1862年
(26歲)
1862年,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依循「公武合體」政策,將軍家茂迎娶孝明天皇之妹和宮親子內親王
1865~66年
(約31~32歲)
1865年,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866年,將軍家茂在第2次長州征伐途中在大阪病倒,並于7月20日在大坂城病逝。得年21歲。德川慶喜(30歲)繼任將軍。
1867~68年
(約33~34歲)
洋務運動持續推動,1868年清政府破天荒委派美國前駐華公使蒲安臣率清朝外交使團出訪歐美十幾國。 1867年10月慶喜在京都二条城裡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還政予明治天皇。1868年1月發生鳥羽伏見戰爭,幕府軍戰敗;3月,在天璋院與和宮等人的調停下,經過勝海舟與西鄉隆盛的會談,江戶無血開城。慶喜引退。天璋院離開江戶城大奧,寄居一橋邸。
1871~73年
(約36~38歲)
洋務運動:1872年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同年第一批選派幼童留學美國。慈禧對於洋務運動的支持,原則限於不妨礙她的封建專制統治,當洋務運動有利於皇權的加強,就會大力支持。當洋務運動進入到制度或文化層面,慈禧就會傾力終結它。(留學生於1891年奉命被遣送回國) 明治維新持續展開,日本政府派遣岩倉使節團至美國及歐洲諸國訪察。1871年7月,因「版籍奉還・廃藩置縣」政策,德川宗家繼承人德川家達(8歲)被免除靜岡藩知事職務,移居東京。天璋院負起教育家達的責任。
1874~77年
(約38~41歲)
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二次垂簾聽政。 1877年,德川家達前往英國留學。天璋院於東京過著平靜自在的日子;一般生活費由德川宗家支付。
1881~83年
(約46~48歲)
1881年三月,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暴斃,相傳死於腦中風,也有慈禧毒殺或逼死之說,但無說服力。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變為一人獨裁。 1882年10月德川家達返日,同年成婚。1883年11月(實歲47,虛歲49),天璋院因腦溢血,死於德川宗家邸。歸葬於德川將軍家菩提寺:上野寬永寺,與夫婿將軍家定合嗣。
1888年~95年
(約53~60歲)
1888年,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虛歲);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在甲午戰爭戰敗。 《大日本帝國憲法》是日本基於近代君主立憲而制定的首部憲法,公佈於1889年,並於1890年(明治23年)施行。富國強兵的日本從1876年簽訂「江華條約」之後逐步侵吞朝鮮,最終引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與遼東半島。
1898~1908年
(約63~73歲)
1898年,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恐影響其勢力,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1900年,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慈禧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虛歲75)。三歲的溥儀繼任帝位,1911年,辛亥革命,民國成立。 1900年日本派兵參加八國聯軍進軍北京,1902年締結日英同盟,正式成為列強之一,距大政奉還僅35年時間。1904-05年間發生日俄戰爭,日本在陸戰與海戰均打敗俄國,成為東亞第一強權。1911年,日本與歐美各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明治天皇親政直到1912年(實歲59,虛歲61)才因病亡故。

 

從這個簡單的年表看來,慈禧和篤姬不僅是同一時代的人,她們早年的命運,甚至有極其微妙的相似:

年輕的時候被選為皇帝與將軍的后妃、繼室;青年喪夫,成為協助下一代皇帝與將軍執政的未亡人;在輔政期間,都遭遇了西風東漸、歐美列強叩關的激烈動盪與變化的時代;並且在一些關鍵的時刻,發揮了個人的影響力,或多或少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但,如果仔細地來比較,就會發現,慈禧其實有著比篤姬好得太多的局面。

慈禧雖不是皇帝的正室,卻生下了龍子、鞏固個人地位;篤姬卻由於丈夫德川家定在正史上記載是疑似性無能以及腦麻患者,而且在成婚後兩年就死了,原本篤姬是帶著養父島津齊彬的密令與期望,意圖影響將軍繼嗣的決定權,但可以說是完全功虧一簣。

當然,由於篤姬的養父齊彬堪稱是日本當時最具現代國際觀的藩主,勢必對於篤姬的思想與教育有正面的影響;相對來說,慈禧畢竟生於滿清傳統官宦之家,且幼年喪父,在教育這個層面也就弱了。我想這或許也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她的鬥爭人格。(我並無歧視幼年喪父者的意思。重點還在於,她終究未能跳脫傳統思想的格局,對外面的世界瞭解不多。)

慈禧在皇子載淳(同治)繼位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剷除先皇遺命的輔政八大臣,取得垂簾聽政的實權;而篤姬在將軍亡故後,只能依照慣例落髮出家(戒名天璋院),儘管還是留在大奧中擔當繼任將軍生母的位置,卻沒有實際的參政權利。在《篤姬》劇中,曾有家定遺命井伊直弼施政時要徵詢天璋院意見的劇情安排,但幕府終究是武士政權,向無女人參政的先例,更不可能垂簾聽政了。

(嚴格說來,日本的幕府武家政權也不是完全沒出現過女強人。例如鐮倉幕府初代將軍源賴朝的夫人北条政子在丈夫死後掌握大權,被稱為「尼將軍」;但只能算是個特例。)

換個角度:從西方列強入侵的時間點來看,中國是比較倒楣一些,很早就受到覬覦,早在1840年就發生了鴉片戰爭;日本也是風聞這次戰爭的消息,才展開了天保改革。同時在1858年前後,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同時日本則有井伊直弼主導的開國政策;但中國的洋務運動無論在規模與層面上皆優於日本。

問題是日本的開國倒幕運動,在前仆後繼的有識之士推動之下,最終以小規模內戰的局面、堪稱極為平和的轉移過程,順利的延續下來、成就了全面西化的明治維新;可是中國的洋務運動,在威脅到慈禧的統治地位時,卻遭受了無情的流血鎮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甲午一戰,北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回頭讀到光緒皇帝「百日維新」的歷史,更是讓人唏噓。

還有一點,光是從壽命來看,慈禧比篤姬就幸運太多:75比49,越長壽、對歷史的影響也就越大。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篤姬的一生、自從嫁入將軍家開始,顯然要算是一連串持續不幸的組合;相對地,慈禧的後半生,則是集榮華富貴於一身、享用不盡的奢華。

這正是最弔詭的一點:因為一個人的榮華富貴與權力慾,賠上了整個帝國與民族的前途,從後世看來,篤姬的不幸,固然是眾多歷史客觀因素的結果,對於日本來說,反而是一種幸運了(如果我們不談後來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路線錯誤的話)。

篤姬在日本即將走上全面內戰的危機之時,挺身而出,以個人的影響力,透過各種管道、努力說服同樣出身薩摩藩的皇軍參謀西鄉隆盛,力保江戶城免於戰火洗禮,這一點無疑是在那大時代動盪的轉變時刻,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或許正如我看過的一些網友評論,《篤姬》雖然稱得上是一部悲劇,可是觀看的過程中,總是在心中產生出人生的勇氣與希望;與此相對,看慈禧的一生,充滿了權謀與理想的幻滅,最終導向一個大毀滅的終局。

或許慈禧的歷史意義,就是讓中國的君主制度提前結束、迎向共和;但若是她在位時能夠捨個人權位、而以國家與人民為重,或許中國(以及台灣)的近代史,又是另一番的局面吧?

這是我在觀看《篤姬》時,心中不免萬千感慨的一些想法。

(註:在寫本文的過程中,忽然又想到另一位同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女性,如果她早生個15年,或許就可以和這二位女性在歷史的舞台上一爭短長?她,就是韓國的明成皇后閔茲暎,生於1851年。)

【相關連結】

緯來日本台《篤姬》專頁:
http://japan.videoland.com.tw/channel/Tenshouin/

篤姬與慈禧- 中日轉捩關鍵人物
http://lovesabina.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1778.html

(後記)昨晚寫完之後,早晨重讀,修正了一些詞語細節。對於最後的結論,也就是甲午戰爭造就的台澎割讓、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從後代的客觀角度來看,相信正反雙方的意見都有。我的意思是,會有人認為中國還是適合君主立憲制度、也會有人認為台澎割讓或許是件好事。無論如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割讓與革命似乎都是必然的結果,也都造就了一些流血的悲劇。但,這些假設與辯證,或許正是讀歷史的趣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