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這是應「EeePC 贊助你的旅行夢想」徵文活動所寫的文章)

聽到耶路撒冷(Jerusalem)這個名字,你會想到什麼?

由於我並不是猶太、基督(天主)或者伊斯蘭教徒,或許不是真正能夠體會「聖地」在教徒心中的意義。當來到這座古老的聖城時,心中不斷想起的,卻是最鍾愛的導演雷利‧史考特的電影作品《王者天下》。事實上,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譯名,因為這樣一來,原文名稱的意義就失色許多──Kingdom Of Heaven,「天堂國度」,才是那部電影真正要說的故事,而這個國,指的便是耶路撒冷王國

Kingdom Of Heaven 述說的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歷史、宗教、以及人生的追尋等課題,這也正是雷利‧史考特始終喜愛的主題;對於電影的情節我無意在這裡重述(怕一下子拉得太遠),但重點是:正因為是耶路撒冷悠久、複雜而不凡的歷史,使得這座城市自古至今始終是幾乎全世界注目的焦點。

從地中海岸的特拉維夫往內陸、經由高速公路,約一小時就可以抵達耶路撒冷,比我想像得更近;但是這兩座城市的氣氛與風格簡直是天差地別。一進入耶路撒冷,那股歷史的厚重感立刻襲上人的心頭。耶路撒冷城的地標是聖殿山上、金黃屋頂的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我也看過譯為「岩石聖殿」、「聖石清真寺」或者「大盤寺」的。

就在這座圓頂的下方與週邊,既曾是古猶太王國的聖殿;也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方;更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基本上也是一種升天)的場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年代、不同宗教的建築層層疊疊,建立在彼此的基礎上;造就了耶路撒冷成為現今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共同認定的三教聖地。我想不到這世上還有哪座城市能有這樣的地位。

站在聖殿山對面的橄欖山看過去,除了醒目的圓頂清真寺之外,還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以及被封起來的東門:「金門」(Golden Gate),為什麼要封起來?根據查經資料大全:「主耶穌騎著驢駒進去的時候是很謙卑,但是那朝東稱為金門的直到今日是封起來的,要等主耶穌再來做王的時候才再敞開。」(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猶太人相信救世主彌賽亞會從橄欖山下來穿過金門統治耶路撒冷。)而橄欖山的下方,則是無數不知道從什麼時代開始累積建造的猶太人墓地。

那天拍照時正好有幾個可愛的小女生站在前面望向圓頂,那個畫面沖淡了略嫌嚴肅與沈重的宗教氣息。我寧願相信,她們是代表未來和平的天使

來到耶京(基督教徒對耶路撒冷的稱呼),你會深深覺得歷史讀得不夠多。

好比說這哭牆。名字當然很早以前就聽過,但哭牆為什麼是哭牆,我也是到這次才真正搞清楚。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原來這座在圓頂清真寺下方高聳的巨牆,是兩千多年前統治猶太行省的大希律王時代所擴建的「第二聖殿」的西牆。後來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被羅馬滅國、摧毀聖殿,只剩下這座孤牆;換句話說,從聖殿被毀那一天起,猶太人被迫流亡到亞、歐各個地區,開始了沒有自己國家的漫長離散歷史。

將近兩千年來,猶太人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這堵象徵著古猶太王國榮光與屈辱的牆前;但,這個心願,直到1967年戲劇性的六日戰爭之中、以軍擊退約旦軍隊,攻入耶路撒冷舊城才得以實現。不難想見第一批奔到哭牆下的以色列年輕士兵們的心情。我剛好在電視上看了這段紀錄片,一群大兵在牆前嚎啕大哭、向牆縫中塞紙(這是一種許願的方式)。猶太人終於回家了。以色列後來獨排眾議,將耶路撒冷自定為國都,正是基於這層歷史意義。

但問題是,經過了如許漫長的時間,這裡也早已成為其他人的家(阿拉伯人),甚至在原來的聖殿山上也成為新宗教的聖地(伊斯蘭教);這些人又該去哪裡呢?這,就是中東衝突最基本的根源。

今天我們在哭牆,依然可以看到來自以色列各地或全世界的猶太人,對著祖先遺留下來的聖殿西牆,祈願訴說。我戴上紙製的小圓帽(卡巴),走到這比想像更加高大宏偉的哭牆下,塞進寫著心願的小紙條,祈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家。

 

離開哭牆,轉換一點彩色的心情吧。

據說在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也就是耶路撒冷所在的地區統稱)的時期開始,就規定所有建築只能用當地的“耶路撒冷石”來建造,這項規定造就了整座城市的「古意盎然」、正好和特拉維夫的多彩多姿形成強烈對比。與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令每一個城市看起來都一個樣,我倒覺得英國人這項規定算是很有遠見的。

建築雖然都是古樸的黃灰色調,但是豔麗而具有當地特色的植物卻妝點了城市的角落。近代建造的萬國教堂裝飾華麗多彩又不流俗,在我看過的許多不同時代的教堂中,要算是一個遵古而創新的典範。教堂旁的客西馬尼園中的一塊石頭,據說正是當年耶穌被捕前一晚來此禱告並暗自垂淚的地方。

不過,在這個處處可以遇見耶穌行跡的城市,最令人好奇(並震撼)的,應該要算是十四站苦路,或「受難路」:Via Dolorosa.

相信即使不是教徒,多少也聽過耶穌的事蹟。聖經原文的記載我固然也沒全讀過,但他遭到保守派的猶太宗教領袖仇視、被門徒猶大背叛、由羅馬總督彼拉多定罪,被逮捕後扛著十字架走向刑場並被釘死、之後又復活、升天,這些一直是許多西方藝術重複表現的題材,尤其是在義大利帶團的過程中,不斷要去理解繪畫或雕塑所講述的故事,多少也建立了一些認知。這條「受難路」,就是據傳上述這些事蹟發生的地方、耶穌親自走過的最後一段路。

聽過或理解故事是一回事,親臨現場又是另一回事。受難路上每個耶穌曾經駐留的地點,都用黑鐵鑄著羅馬數字的圓形牌子標示出來;彷彿告訴世人這位上帝之子絕非神話中的人物,而是真真切切在歷史上活過的。光是這種臨場感,就足以令人心中微微振動。尤其是耶穌受難旅途中的最後五站,後來已經建成莊嚴的聖墓教堂;站在耶穌陵墓前,想到這裡就是世界無數大大大小教堂的原點,簡直令人有喘不過氣來的暈眩感與巨大感。

(關於十四站苦路,香港雅虎旅遊的這篇文章有清楚的圖文說明,雖是廣東話寫法,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撇開宗教與歷史的意義不談,其實如今的受難路,從一個單純的角度來看,對於旅人也有著另一面的豐富吸引力。儘管它不算很長,卻狹窄而曲折起伏,且由於朝聖的人潮眾多,每一站都想要拍張好相片也著實不容易;但也為了吸引或滿足觀光客的需求,受難路兩旁開滿了各類販賣紀念品和各種地方飲食的小店,這麼說來或許又有些不敬(笑)──這條路實際上充滿了旅遊中最迷人的擾攘異國市集風味。可以說,受難路是整個耶路撒冷魅力的濃縮,無論如何都應該來走一趟。(看到相片,才想起當時竟然沒買上圖的「耶路撒冷十字架」圍巾,真是扼腕)

耶路撒冷另一個不可錯過的參觀點,是以色列博物館。更確切地說,來到這座博物館,除了看復原微縮的古猶太第二聖殿模型,我只想親眼見到一個物件:那就是傳說中的 死‧海‧古‧卷

這份羊皮古經卷,是1947年由牧羊少年在死海旁昆蘭的洞穴中發現的,是現存最古老(也可能最接近原始版本)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手抄本。它目前被存放在以色列博物館特別建造的白色圓頂型展示館中,為了保持館內的蔭涼,圓頂外還不斷噴水降低日曬的溫度。主要展廳是不許拍照的,為了不當惡德部落客,我只在入口走道中按了一張。這整個展示館營造出一種非常戲劇性的效果,像是奇幻或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見此古卷的殘篇,令人油然心生了無遺憾的感受。

在這座聖城裡,人,本身就是一道道風景。不同宗教、不同職業、不同種族;軍人的存在雖然為此地添上幾許緊張的氣氛,但如果能夠把這種“和而不同”的精神擴而大之,難道不才是真正的「天堂國度」的意義嗎?

離開耶路撒冷,把萬般思緒暫時擺一旁。在這沙漠深處,還有一道大地的裂縫形成的巨大鹽水湖,已成為以色列重要的休閒旅遊據點;那就是死海

位於死海西南部岸邊的主要渡假據點 Ein Bokek,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小時的車程;一路上會看到低於海平面高度的指標,直通向海拔負418米的地表最低處。在死海游泳,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一種純粹的體驗比較適合。因為在這個比一般海水的鹽分濃度高8.6倍的鹽湖中,任何傳統的游泳方式都不適合,因為只要喝到一點、或甚至被海水濺到眼睛,都會讓人哇哇大叫;所以還是優雅地漂浮就好……

(我原本是想把 Eee PC 1005 HA 拿到這裡來做個死海上網的示範,但實在太假掰也太拼了,而且萬一小筆電掉進水裡,儘管沉不下去,但拿回去也只能擺著當鹽罐了罷。)

以色列,是絕對無法以兩篇文字就說完的國家。對我來說,用影像與文字紀錄旅行中的一切,是一個永遠值得追求的理想。它讓我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除了對自己更顯出意義之外,也可能觸動他人對旅行與世界的嚮往。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因為讀了前人的遊記,而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最後終於將旅行作為一種事業呢?

東以色列印象 相簿連結 

2013年新增連結:

Shalom的旅程: 以色列微電影
http://shalom.xinmedia.com/

相關行程:雄獅旅遊中東館
http://www.liontravel.com/tourpackage/middleeast/

 

【EeePC贊助你的旅行夢想】

旅行永遠是讓人心動嚮往的。即使你(妳)不能如我一般,因為工作的關係,造訪了許多陌生與精彩的國度,但仍有善心人士提供各種可能的免費旅行機會。點選下圖(或此文字連結),上傳你自己的旅行企劃書,就有可能獲得五萬元旅行基金。在這個金融風暴的時局,旅行社報價普遍調降,這筆資金是足以完成遠至歐洲的旅程。不要錯過了生命中任何一個機會。活動期間到 2009/07/19 截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