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我們是如此軟弱地活在這樣一個處處充滿著荒謬的世界上,所以才需要切‧格瓦拉,在不遠的前方、舉著不熄滅的火光。

這是今天晚上寫下的一段文字;或者已經有許多人說過類似的話語,但這畢竟是我自己真實的感受。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對於切的情感就要受一次挑動:從1999年的懵懂初識(Re:網路不斷革命 因為底層的力量永遠無法撲滅)、2004年的歡喜重逢(《摩托車日記》:一部青春無敵公路電影)、到2008年的引頸企盼(漫長的等待:《切‧格瓦拉》電影預告片以及海報)。說來奇妙,今年竟也正是我認識切‧格瓦拉的十週年紀念。

感謝傳影互動的王師,在好幾個月之前就預先告訴我這兩部電影即將被引進的消息;然後是,學學夏日城市影展選了它們作為閉幕片,負責籌辦的 PKgirl 並找了我來做現場導讀。而,就在上周,和我一向尊敬的張鐵志先生,在93巷人文空間,對談了「追尋格瓦拉的身影」。

一個老問題:我究竟有什麼資格談格瓦拉?──作為粉絲,我算得上熱衷、但應該也稱不上「頭號」,因為我知道有不少媒體、文化、政治界的前輩,不僅崇拜他、且身體力行地在各種領域不斷實踐著革命;儘管我蒐集了不少格瓦拉的T恤、頭巾、紀念品與各國語文版本的書籍(可以參加電影公司在Facebook上舉辦的「切小物」線上大展),但我相信絕對不是最多、最齊全。

事實上,就像鐵志在對談的文宣上寫到的:「我們總是在仰望著切格瓦拉的身影,希望跟著他的腳步,追尋愛、熱情與革命的夢。但當然,我們常常只是拙劣地模仿……

無論如何。

我喜歡切,也希望更多年輕人喜歡切。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認識他、或瞭解他所追求的理想與革命的本質,就算只是單純的起心動念、想要去多知道一點這個人的人生,我覺得都是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要說是「革命的種子」也未免太嚴肅了些,那麼,就說是一顆愛的種子吧。

「冒著可能被認為荒謬的危險,讓我這樣說,
真正的革命,一定是受到強烈的愛所指引。」
- 恩奈斯多‧切‧格瓦拉

回到電影本身;非常慶幸這樣的題材,是交到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這麼一位優遊於各種風格的鬼才導演手上。一般的觀眾,在他的《瞞天過海》系列電影中獲得輕鬆爆笑的機會,稍微深刻一些的影迷,或者更懷念他的《性,謊言,錄影帶》、《永不妥協》或甚至神秘淒美的《索拉力星》。

正如一篇報導中提到的,「整部電影光籌備就花了五年的時間,過程中索德柏甚至不得不數度中斷工作,接拍其他電影打零工填飽肚子,好讓『切』的前製作業能順利進行。」(所以,我想“Ocean's Thirteen”應該就是用來賺錢的片子 XD)

由於要擔任導讀,我先看過了這兩部電影:必須警告的是,如果不是對切的生平故事與周圍的人物、歷史背景有基本的認識,恐怕不太容易進入電影所想要述說的情境中。簡單地說,這並不是像《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一般、即使不認識切,都能夠輕鬆進入的一個年輕的冒險旅行與啟發故事;而是兩部以冷靜的、近乎紀錄片的視點,並透過數段不同時空交錯剪輯,試圖勾勒出切格瓦拉的革命生涯的歷程與面貌。

套句鐵志的話,這兩部電影呈現了一種「緩慢的詩意」。不過我更認為,與其說是詩意,不如說導演更想用影像、來摹擬切的文字(日記)所流露出的氛圍;另一方面,或也是刻意去除傳統劇情式的敘事方式,力求在不美化包裝的狀態下,刻劃出更貼近真實的革命者面貌。

正如選角:當初得知找老班(Benicio Del Toro)來演格瓦拉,直覺認為他未免太老、也太不俊美。可是看完電影,你會覺得,正因為他把格瓦拉本人的俊美外型減少了三分,反而更能透射出這位革命者本質上的悲劇性與滄桑,當然,還有幾分堅定與固執,以及某種程度的自信。

很讚許電影公司最後採用了在日本上映時的譯名:《切-28歲的革命》(原題「阿根廷人:The Argentine」)以及《切-39歲的告別信》(原題「游擊隊:The Guerrilla」);比起英文原題的平鋪直敘,日式譯名更添幾分戲劇感,也更能表現出兩部片子的時空背景。

如果有時間,我會願意更進一步地把整部電影中的所有登場人物關係做個整理總表,或許能夠讓更多觀影者有機會進入格瓦拉的世界中;但,在這之前,就讓我先以此文,誠心推薦這《紅色英雄史詩二部曲》吧。

尤其,當我們打開電視、環顧四周,這世界依然充滿著虛偽、權謀與政治操作,或許我們可以在這兩部以愛之名拍出的電影中,共同尋找一絲絲相互取暖的慰藉、以及更多的勇氣。

最後,引用幾段那天我曾在對談中朗讀的詩句,來自2000年
北京演出的《切‧格瓦拉》舞台劇,由張廣天和黃紀蘇創作:

請相信這個 因窮人的情誼 而感動不已的人
請相信這個 靠窮人的祝福 而跋涉不停的人
請相信這個 為窮人的將來 而告別過去的人……

【切-28歲的革命/39歲的告別信】9月11日 磅礡上映

【劇情簡介】

1955年,「摩托車之旅」後,出身阿根廷,具有醫學背景,對革命充滿熱情的恩奈斯多‧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在墨西哥城與準備策動古巴革命的卡斯楚宿命性地相遇,也開啟了近代革命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頁。

1956年11月25日,搭載包括格瓦拉和卡斯楚在內,一共82名武裝人員的「格瑪拉號」遊艇從墨西哥海岸的圖克斯班出發,在驚濤駭浪中航向古巴。甫一登陸,這支名為「七二六運動」的游擊隊便遭到親美政權「巴蒂斯塔」政府軍強力鎮壓,同行僅12人倖存。那一年,「切」才28歲。

殘餘的部隊在馬埃斯特臘山中安頓下來,並獲得當地農民、工人的支持,勢力逐日壯大。而格瓦拉卓越的勇氣與軍事才能漸漸獲得卡斯楚賞識,成為他最倚重的親信與伙伴。1956年12月27日,革命軍已掌握幅員達8000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以及50萬人民的支持,與政府軍的總決戰即將展開!

1959年1月2日,由格瓦拉及卡斯楚所率領的革命軍成功佔領首都哈瓦那,親美的巴蒂斯塔流亡出走,古巴共和國宣布成立。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

而後,儘管在新政府內陸續擔任央行總裁、工業部長等要職,並於1962年代表古巴參與第19次聯合國大會,格瓦拉卻在與蘇聯關係、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諸多問題上開始與卡斯楚產生無可彌補的歧異。

「….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我只能選擇戰鬥,選擇一個鳳凰涅盤式的壯美結局」格瓦拉說。

1965年4月,他放棄古巴公民身份,秘密飛往非洲剛果,貫徹世界革命的終極夢想!「切」,即將39。

【相關連結與推薦閱讀】

電影中文官方部落格

ifilm傳影互動的Facebook

開演電影網新聞:切‧格瓦拉 四小時傳奇史詩

潮人史丹利寫給年輕讀者的格瓦拉簡介:這位大叔你哪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