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拿了手機之後,下午再度前往會場,準備進行十五分鐘的現場主持活動;下午會場中的人潮暴增,開始有寸步難行的狀態。

有一些中小型旅行社沒有獨立攤位,就和航空公司或者觀光局共同使用攤位;很巧的,我的老東家 時報旅遊、老夫子姊的新東家 喜鴻假期,還有老友 Joe 的新單位 那米哥旅行社(La New 的關係企業),全部集中在長榮的攤位,有種去夜店碰到前後任女友加一夜情對象的感覺(大笑)。

 

我主持的活動主要是在宣傳長榮/立榮航空的14個中國大陸直航航點,現場一問,還有不少人看過《台灣腳逛大陸》;不過因為分配到的時間很短,所以很快送完贈品就結束了。之後,繼續隨意地逛逛會場。

 

或許是因為這幾年到捷克旅遊的熱潮,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把舊市政廳的天文鐘都搬來了(當然,是模型);在會場中營造出廣場一角的場景,可供拍照。

低調而冷清的瑞典攤位,靜靜地躲在一條小巷弄中,展品也只有一些文宣;但這本小冊子的設計風格我非常喜歡;很北歐。

日本館照例是博覽會般的大規模,不枉每年有那麼多台灣旅客前往納稅(笑)。前後兩任的日本觀光大使林志玲、賴雅妍,沒看到本人,拍人形立牌也好;賴雅妍的和服造型大看板在會場很顯眼,而且意外地適合,難怪日本觀光協會挑中她。

 

逛日本攤位最棒的體驗就是各種印刷品、地圖都十分精美,儘管我已經再三克制,不斷告訴自己大多數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獲得,但看到部份值得收藏的DM,還是忍不住拿一份(主要是大型區域旅遊地圖)。而且連相機館、免稅店都搬來,很有臨場感。

 

鄰近的亞洲各國,例如馬來西亞觀光局韓國觀光公社泰國觀光局,每年都有許多預算在台推廣,這兩年在網路以及部落客行銷上更是投注極大心力;在旅展上也都各有廣大地盤。

中國大陸今年的主題館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整個展區似乎都有管制人數,反而有種不太親民的距離感啊。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誤解,週一再去確認一下。

抬頭看到旅展互動資訊站的指標,引起我的好奇;循線找去,只看到一台孤零零的KIOSK,杵在一群席地而坐的參觀民眾後面,基本上沒有實際作用。我想問題出在擺放的位置不佳。

在旅展現場還有些意外的發現,例如Yahoo!奇摩旅遊頻道以及PIXNET舉辦的這些活動,我每天在網路上反而沒注意到(或者看過忘了,網路資訊太多,常會有這種症狀),所以特別拍下來,回家再上網找(對,我其實也想抽機票):Yahoo!奇摩第一屆旅遊博覽會旅行的意義 - 旅人的故事照片徵選活動 - PIXNET 痞客邦

很多年沒到北美,明年有機會想重溫舊夢,所以特別拍了 GoGoUSA 的網址。

同樣是低調地藏在各攤位中的這個俄羅斯國際豪華列車,卻引起不少路過旅客的注意;原本我很有自信認為拍下招牌回來搜尋就可以找到相關行程和價格,結果沒有。週一去的時候得再去拿一張行程表(同時應該可以建議他們做一點SEO吧)。

好吧,接下來是很不專業的展場 show girl 時間(我的意思是拍照的人很不專業,不是SG不專業啦)……

昨晚有貌似旅遊業的前輩在噗浪上說,「旅展不是名模展,公民記者快要離題喔!」「旅展已經不能提供一些旅遊資訊,展場提供的是旅行社的行程,國內旅遊的折價券而已,還要叫人買門票...」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這也是昨天我在現場邊看邊想的,既然消費者越來越依賴網路購買旅遊產品,那麼實體的旅展存在的意義,是否會逐年減少?從台北國際旅展公式網站上看到的歷年參觀人數統計,至少從SARS過後的2003年到2008年為止,每年參觀的人數依然遞增(去年最多,破20萬人次);

從 今年第一天的現場氣氛看來,依然熱烈,但是否能夠超越去年的人數,暫時持保留態度。作為旅遊從業人員,當然希望這個行業越熱越好;但如果旅展動員人數開始 減少,或許也就揭示了旅遊業的實體/網路廣宣通路、以及產品企劃內容,正式到達一個point switch;這並不是壞事,因為遲早會有這麼一天。

無 論如何,旅展現場還是有種博覽會與嘉年華的氣氛,事實上我昨天早上要進會場之前,心情都小小地興奮起來;或許旅展的意義,不再是旅遊資訊的提供,而是一種 旅遊欲望的挑起、甚至將來轉型為新旅遊模式的認識(或至少分成兩個部份,「折扣大賣場」以及「深度旅遊區」),這也是我這個三口組大哥對旅展的小小期許 吧!

更多關於旅展的消息以及公民記者連結,請見旅展官方部落格:

http://blog.liontravel.com/itf2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