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Tunis)

 

最終,回到首都突尼斯。造訪古代迦太基與羅馬的遺跡。這是在迦太基軍港遺址旁的一間別墅。當然,我想拍的其實是那部標緻小車。

 

羅馬帝國時代留下的又一壯麗建築:位於地中海邊的安東尼大浴場。真是夠了,羅馬人啊,將迦太基滅國之後在這裡極盡享受,名符其實「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哪。

 

 

 

突尼斯近郊畢爾莎山丘(Acropole de Byrsa)上的羅馬市民廣場遺址。這裡同時也是迦太基最初建國之處;後世法國人更在此建造聖路易大教堂,紀念在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中死在北非的路易九世國王。稱得上是西方歷史非常重要的一個地點。

 

 

遙望北非之角:邦角半島(Cape Bon)。不僅是當年羅馬入侵迦太基的跳板,也是二戰時期的海陸戰場。

 

 

住在突尼斯近郊迦瑪特(Gammarth)的家庭式渡假飯店。若是用台北的地形來比喻,迦太基就像是淡水,迦瑪特則等於三芝。

 

 

同樣也有淡水捷運(誤)……這其實是突尼斯的市郊通勤列車「TGM」;坐起來雖然覺得新鮮,但要堤防混在學生乘客中的扒手。我和團員都遇上了,幸好沒有任何實質損失。

 

 

和 團員們走在北非的香榭麗舍──布爾吉巴大道上。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是領導突尼西亞脫離法國統治獨立的首任總統,也就是共和國的「國父」;從這個意義上,這條路其實就等於是台灣的「中山路」?前方的鐘 塔所在地,則是紀念現任總統在1987年不流血政變的「11月7日廣場」。

 

 

同樣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尼斯老城(Medina of Tunis),撇開過度商業化、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店,仍是一座極具天方夜譚魅力的迷宮。

 

 

老城中的一家較新潮的融合風格咖啡館。

 

 

我特別喜愛這張;隔著一段距離拼命按快門,終於捕捉到沒有前景(遊客)走過的一剎那。

 

 

一家典型「什麼都賣」的紀念品店。

 

 

男人們聚集著抽水菸與聊是非的一家老咖啡館。

 

 

買了其中一個水菸壺,還有菸膏與菸炭。可是不知是否是過期了,回家燃不起來呢,殘念。只能當作裝飾品了。

 

 

突尼斯新城區與舊城區的交界地標:法國門。

 

 

新城區的景觀和舊城天差地別,是19-20世紀交界的歐洲城市風格。

 

 

 

十分巴黎的劇院與咖啡廳。

 

 

 

布爾吉巴大道上的五星級飯店:El Hana International. 地點很棒,但在 Tripadvisor 上評價兩極。無論如何,是適合團體集合上車的地點。

 

 

最後一天:突尼斯的「故宮」,巴杜國家博物館(Bardo National Museum)。在門口投遞了一張寫給自己作紀念的明信片。

 

 

巴杜博物館是鄂圖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代、突尼西亞統治者的宮殿,卻蒐藏了堪稱世界最多量、最精彩的羅馬帝國時期的馬賽克裝飾藝術;有種融合了土耳其後宮(建築)以及希臘羅馬神話與生活風格的超現實感。

 

 

 

 

臨摹馬賽克壁畫的學生側影。也有許多中學、大學生的課外教學都在此博物館中進行。

 

 

 

(鬆了一口氣)說是簡短、卻也欲罷不能地將突尼西亞行程的全貌以圖說的方式放上來;事實上,在這次行程的尾聲,我心中燃起蠢蠢欲動的熱情,這個遙遠的北非國家與自己之間一股莫名的連結,正在呼喚。或許有天真能為它寫本完整的書吧。

 

北非天空下,2009冬,突尼西亞 相簿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