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和凱洛最近成為 Nikon D5000 數位單眼相機的部落客專案試用合作對象,正式踏入DSLR的世界;但,在開始寫D5000之前,頓時百感交集(似乎時常如此,笑),總覺得該先寫一篇悼念非單眼時代的文字。So, This is it.

 

說來或許令一些朋友感到驚訝:在此之前,我從來未曾擁有過數位單眼相機;更準確地說,過去二、三十年,除了有一段時間接收我爸的 PENTAX老相機之外,自己連一部像樣的相機都沒有。所以每次有人稱讚我相片拍得好,總覺心虛得不得了;而且我對於什麼光圈、快門、模式,概念無比模 糊。這是真的。

如果說我的相片還有些值得看的地方,多半是因為構圖;畢竟高中時代念的是美術設計,雖說技巧、專注、毅力也沒一樣行,攝 影課學的也馬上還給老師,但是別人的好作品看多了,多少還是有點幫助的;尤其我很喜歡看商業攝影和劇照(尤其是劇照),還有日本雜誌,耳濡目染之下,對於 構圖的確還有些心得。這我承認。

追根究底,過去為什麼不買單眼相機?仔細想來有三個原因:

一、沒錢。基本上我從小就有資訊焦慮、瘋狂吸收的傾向,老是把錢花在買各種閒書和進口雜誌上,後來又買衫、旅行,以及各種無謂的吃喝玩樂上;較大筆的3C產品支出,則多半落在電腦週邊或影音享受方面,一直沒有經費可以購置單眼相機。

二、沒有迫切需要。雖然喜歡拍照,但是人懶,自知無法成為什麼專業攝影家,單純作為生活紀錄的意義比較大;尤其後來成為領隊,儘管時常出國、有很多拍照的機會,但帶團工作瑣碎壓力大,隨身型的小相機比較符合隨手拍的需求。

三、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以前學水彩畫的時候,有位老師很不喜歡我們買進口水彩紙,說基本功夫都沒學好、就用好畫材,罵我們是「烏龜吃大麥」。就這麼一句「烏龜吃大麥」,在我年少的心靈中投下無比巨大的陰影,總覺得自己功夫不夠、不敢買好器材;且近幾年不斷學習新的各國史地常識、根本沒有多餘心力鑽研單眼相機技巧與功能,買了也是浪費。

~~就這樣,好些年來得過且過,渾渾噩噩,許多關鍵的珍貴時刻,都沒留下什麼影像紀錄。不過,從2002年踏入旅遊業,一路走來,陸陸續續也用了不少消費機種;由於相片太多,也很難真正精挑細選出什麼代表作,隨興地看看各個階段的浮光掠影(略施以光影魔術手後製),緬懷之。

(相機型號的連結,都連到flickr上的相機搜尋器,我覺得很棒的影像分類服務)

2003年:KODAK DC3800

這 部柯達,是凱洛的老相機。我進入旅遊業的第一年,在國民旅遊(台灣和離島)部門服務,正好公司在推廣「登山旅遊化」,半年之內爬了九座百岳;這部相機跟著 我登上台灣最高的幾座山巔(以及其他景區),數度還因為太冷而電池失靈;但終究留下了個人數位映像史(?)上早期的作品。

1. 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我三次造訪、兩度攻頂,始終覺得和這座山有緣份,也是我心中最美的台灣高山風景。

2. 春夏之交的五月,繁花盛開。

3. 接近主峰攻頂前的玉山圓柏群,高山上最美的天然盆栽;這天霧氣瀰漫,彷彿戰場上的枯骨或鬼魅,很適合拍「魔戒」之類的奇幻電影。

4. 八月盛夏,往奇萊南峰的路上,一片白木林映著藍天綠地。(我很愚蠢地設定日期標記,結果每張相片上都有大大的數字。)

5. 包括生平第一次看到的阿里山(祝山)日出,都由這部老相機紀錄。

2004年:Nikon Coolpix 885

2004 年是我重新走向世界的一年;除了和凱洛進行了長程(加拿大)和短程(沖繩)兩趟旅行;更首次以實習領隊的身份,領團參與了百年一遇的雅典奧運。當時覺得老 柯達擔不起如此重責大任了,只好厚著臉皮向我老妹商借這台 Coolpix 885(坦白說,我初期在旅行社的薪水,付掉基本開銷之後,還真買不起數位相機)。這也算是我的 Nikon 初體驗。

6. 嚴冬的加拿大洛磯山脈優鶴(Yoho)國家公園,純白的夢幻世界;基本上美景懾人,怎麼拍都有一定的氛圍和氣勢。

7. 曾經生活一段時間的、懷念的溫哥華。寄居在這裡時是一窮二白,沒有像樣的數位相機,幾乎沒留下什麼紀錄,非常可惜;只好趁這次再訪,匆匆留下幾張「玻璃之城」的意象。

8. 雅典。我後來瞭解到希臘並不是個富有的國家,舉辦奧運會對他們而言是極為吃力的,但畢竟是奧運的發源國,具有特殊意義;這奧運的主場館通道,依然氣勢磅礡。

9. 2004/08/21 的台日之戰,雙方的加油團都擺出壯盛軍容。那年在地中海的灼熱陽光下,歷經了數場歡笑與淚水的球賽,我相信一生都很難忘記。

10. 奧運場館的義工。非常喜歡這一屆奧運的制服配色。

11. 日本加油團的一位小妹妹。雖是敵人(笑),卻也大方接受拍照。

12. 比賽空檔的旅遊,到了希臘的小島上,你會慶幸自己總算帶了一台稍微像樣的相機;否則面對此生難得幾回有的美景,當真欲哭無淚。這一張堪稱是這部 Coolpix 885 留給我最好的回憶之一,攝於波洛斯(Poros)島。

13-14. 從希臘帶團回來後,九月中去了沖繩;我們都非常喜愛的地方。分別在傍晚與早晨、在北谷町兩處不同的沙灘(Sunset Beach 和 安良波公園)留下了彼此的背影(我手上還是拿著那部老柯達)。

2005年。已經從國民旅遊部轉到企劃部,並且考上導遊和領隊執照的我,前半年的策略是:使用公司採購的兩部數位相機;一方面測試,另一方面也盡量為公司的旅遊圖庫增添內容。

Fuji FinePix S602 Zoom

如果不是相片中的EXIF還紀錄了型號,我對這部相機幾乎沒什麼印象。

15. 回頭找出’05年六月初次見到吳哥窟的相片,才想起當天下著微雨;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在後來兩三年中,我將會不斷重返這個國度,達25次之多。距離最後一次到吳哥,也半年以上了;偶而還是會想念的。

16. 我常說吳哥的旅遊魅力在於它的「可拍性」,無論什麼人、什麼樣的相機,隨手一按,基本上都能拍到“很世界地理雜誌”的相片。一黑白、一彩色,也正可以反映它沈靜與多彩的兩種性格。

Olympus C460 Zoom

當時幫公司採購相機時,為了讓一般領隊都會使用,除了較高階的S602之外,另一部就選了傻瓜數位相機;這部C460 Zoom機身弧度和手感相當不錯,攜帶非常方便,後來頗受領隊們歡迎。我自己則是在初次去「東澳全覽」的行程中使用。

當時來到澳洲首都坎培拉的澳洲戰爭紀念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外表很像兄弟的當地廣東籍導遊說,「這沒啥好看的,就是一堆破銅爛鐵,」我差點沒昏過去。──至少對我而言,這個博物館太值得看了。它有紐澳軍團參與的歷次戰爭(主要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飛機、坦克、槍砲,還有各場戰役的沙盤模型,精彩無比。

17. 陣亡將士紀念碑上,不規則地插著紀念的紅花;彷彿是一件美麗的裝置藝術。

18. 在黃金海岸的渡假飯店,返台當天早晨的金色雲彩。

2005下半年,開始進入一個「SONY週期」+「日本週期」。為了接下來的幾個日本專案團,我出發到關西探勘行程;記得是因為公司的公用相機租借滿檔,於是再度向老妹借了一台相機(當時她收入高,幾乎都投資在這些事物上了)。

SONY Cyber-shot DSC-F88

憑良心說,這部可以旋轉鏡頭的F88,真是我用過最方便(直接旋轉可開關電源)、最實用(可以仰/俯角拍攝)的傻瓜數位相機,曾被稱為「經典自拍機」;可惜當時據說已經停產。

這年夏天,我回到睽違了二十四年的京都(上一次是國中時代,1981年,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多年以來只在夢中相見的古都街道,既熟悉又陌生,但一切都是這般美好。

19. 在京福電鐵的車廂裡,想像自己身在某部日本電影中的場景。

20. 嵐山渡月橋旁的店家燈籠與看板,展現著夏日京都的氣息。

 

21. 為了替夏末初秋的陰陽師千年之旅預做準備,來到西陣的晴明神社;豔陽下專心看著手冊的少女,顯然也是個晴明粉絲。

22. 九月,愛知萬博。儘管有大批親朋好友同行,留下的多是長途奔波、排隊、炎熱的記憶;唯獨三菱未來館的影片「如果月球不見了」,令人感動至深。

SONY Cyber-shot DSC-P200

 

由 於有了 F88 的愉快使用經驗,後來凱洛要買台新相機,仍以 SONY 的 Cyber-shot 為首選;這部雖然不及 F88 那般經典,但是便利性和手感還是很好,充分展現 SONY 的設計在人體工學上的經驗與考量。後來這部相機也陪我征戰了大半年,主要在幾次東京的行程上。

23. 下北澤的鐵道旁,一家賣各類米果的老店。如果是現在用單眼拍,這張構圖應該會更貼近、焦點會落在前景(或中景);當時只算是隨手的紀錄了。

24. 六本木Hills,森大樓上的東京Skyview展望台。

25. 這張過去曾經發表過的、初冬的表參道上之銀杏葉,是這部 P200 留下的、我自己比較喜歡的相片之一。

2006年:SONY Cyber-shot DSC-H5

雖 說使用數位產品、的確會對某個品牌有習慣性的延續,但這部H5並非預謀,而是個美麗的意外。從’06年開始,我進入帶團的高峰期,不僅出國次數多、去的國 家也更多;尤其是年中開始跑義大利,這個處處美景的國度,更激發了我買一部稍微好一點的相機之欲望(當時依然不敢肖想單眼,記得「烏龜吃大麥」吧?)。

當領隊有個好處,是幫團員拍照時,常常會經手各種不同的相機,從中可作比較;這年第二次去義大利時,團員「國父」帶了新買的H5,我一用就喜歡上了:因為它有著「類單眼」的外型,機身卻非常輕,極適合身上要帶一堆領團文件和參考書籍的領隊。

就這樣,從’06~’08年,SONY H5為我留下了最多國家、最多滿意相片的機型。中間因為使用過度且保護不當(其實我是根本沒在保養相機),CCD(Charge-coupled Device,感光元件)壞了一次送修,目前依然堪用。

要說H5唯一的缺點,就是鏡頭伸縮(Zoom)是電動的,遇到即時拉近快拍(好啦,主要是看到正妹,或者很好的人像素材)時,動作太慢、常令人氣結。但無論如何,這是一部我非常感恩的機器。

26. ‘06年八月,在一般行程比較不會停留的古老大學城城波隆那(Bologna),建築上美麗的遮罩裝飾、路面電車線、高塔,交織而成的畫面。

27. 前往卡布里島的制高點:索拉諾山上的纜車;一般來到卡布里,多只能在藍洞與纜車二者擇一,也算是比較難得的經驗。

28-29. ‘07年三月,撒拉哈沙漠:這是在突尼西亞的沙吉埌綠洲外,廢棄要塞上拍攝的景象;以及同樣難忘的畢生經驗之一,Pansea 帳篷飯店

‘07年七月的南法普羅旺斯之行,一直是縈繞我心、卻始終未有時間和力氣從頭寫起的;這是一趟太美好的行程。夏日的南法,天氣對、團員對、運氣極好,一路喝了很棒的紅、白、甜酒,彷彿空氣中都有香氣。太棒了。

30. 知名的薰衣草景點塞農克(Senanque)修道院;院長說我們再不來,下午就要開始採收了,太幸運。畫面中是我的室友,Cheton

31. 要說這間小屋是掀起全球普羅旺斯熱的原點也不為過:彼得梅爾當年就在這裡寫下了《山居歲月─普羅旺斯的一年》。可惜成名之後,太多粉絲(尤其是日本人)蜂擁而至、敲門請他簽書,梅爾先生落荒而逃,已經搬走了。

32. 拍膩了大片大片的薰衣草,還有向日葵。那年夏天我們就在追逐花田的歡笑中度過。

由於前一趟行程最後回到巴黎驚鴻一瞥,喚醒我對花都沉睡十六年的記憶(它是我1991年歐美大旅行的第一個城市),九月,再度領著一個小小的B.M.W(Bus+Metro+Walk)團來到巴黎;這次凱洛也隨團,是我們第一次同行造訪歐洲的城市。

33. 從蒙馬特的聖心堂前俯瞰老巴黎的一角。

34-35. 拉丁區的雙叟(Les Deux Magots)咖啡館。

2008年,又 來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儘管 SONY H5 的使用經驗良好,但在數次出團的經驗中,深覺還是迫切需要另一部輕便的隨身機,才能隨時紀錄景點與時間;原本打算再從 Cyber-shot 家族挑選,可是出國前一天到光華商場選購,卻意外地被 FX33 吸引(因為它價位合適,且有廣角,正好可與H5互補);於是又進入另一個「Panasonic 週期」(笑)。

(我歸納起來,自己無論出國的地點和使用器材,都有著非自主、非預設的週期;小週期是半年,大週期大約兩年。頗有意思。)

Panasonic LUMIX DMC-FX33

關於這部 FX33,最輝煌也最為人熟悉的戰績,就是下面這張’08年四月在西西里島巴勒摩王室山拍到的相片吧。在不久前「旅行的意義」圖文徵選比賽中,它還為我贏得了意外的首獎(東南亞區的郵輪之旅,但目前船班客滿,尚未成行);如果其他參賽者知道是用這麼一部小相機拍的,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36. 我覺得旅行攝影,運氣固然是很重要的;不過當所有的元素(人、景、光)在那一剎那間凝結等待被拍攝時,攝影者對這個畫面的感受和詮釋也佔了一定比例的因 素。我當然也有可能轉頭看一下就繼續往前走,但幸運的是,當時手上正好拿著相機,於是就按下了這一張。(連自己都覺得很難超越,笑)

37. 小相機請人拍照也方便:’08年九月在嘉峪關,背景是祁連山。

38. 用了近兩年的 FX33,目前依然是「現役」。有時它甚至擔負起整趟行程的拍攝,也還算稱職。這是’09年十月,在北越下龍灣拍到的 Paradise Cruise 海上 Villa。

’08年我有好幾個月時間在中國大陸錄製旅遊節目,原本帶的就是H5+FX33,但同行的資深旅遊作家《台灣驢中國行》的高文騏老師,極力向我推薦 FZ50,認為我應該是要升級一下的時候了。

Panasonic LUMIX DMC-FZ50

FZ50 雖仍是「類單眼」,但有一千萬畫素;而且是手動伸縮鏡頭,立即改善了H5使用上的缺點;不僅如此,它還是所謂「內伸縮、內對焦、內變焦」,鏡頭長度固定, 也似乎較不容易進灰塵;可旋轉的LCD螢幕,和 F88 一般,俯/仰角和自拍都很方便。剛上市的價位在台幣兩萬左右,的確非常令人心動。

更幸運的,是當我在Twitter上寫到對 FZ50 感興趣的時候,好友老查竟然說:「先不要買,我這台你先拿去用。」(他最近才剛出版《愛上老相機─與老查走進老相機的世界 》,請多捧場)~得友如此,夫復何求?

於是,從第二趟錄影行程開始,觀眾就看我背著老查的 FZ50,走遍了大江南北。

39-40. 在杭州,晚上觀賞張藝謀的《印象西湖》,伸縮鏡頭發揮了功效,拉近拍到了在湖上奔跑的演出人員。雖然手晃、且前景似被擋住一角,但是以紀錄的角度來看,仍舊值得保存。

41. 承德木蘭圍場附近和內蒙古接壤的大草原上,早晨的月亮湖。終於可以盡情地拍有景深(前景清晰、背景淡出)的相片。

── 至此,我的「相機黃埔軍校」初級班算是告了一個段落;到’09年底,我終於認真考慮購買人生第一部數位單眼相機。

再度,非常幸運地,知名的相機大廠 Nikon 在台灣的代理商,正巧來洽詢我和凱洛試用的意願,我們認識的其他幾位部落客朋友也都分別擔任的不同機型的試用者;經過比較後,我選了 D5000。

2010年:Nikon D5000

對我而言,選擇 D5000 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無論外型、大小、重量,都和我前一台使用的 FZ50 相仿;甚至連可旋轉的LCD螢幕都有(據說是第一台具備這個功能的單眼數位),既然我已經用得很順手,直接無痛轉移到 D5000,可說是最理想的選擇。

(儘管直接再跳昇一級到 D300 或 D90 也未嘗不可,但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單眼文盲,實在不需要用到那麼貴的機器。)

Nikon 這個品牌過去給人的印象就是「硬派」;因為太專業、太高階了,總讓人有仰之彌高的距離感。廠商當然也察覺到這點,所以近一年來的行銷策略也大幅轉變;無論 是用陳綺貞擔任品牌代言人(很讚),或者日前在電視上強打廣告的、針對女性使用者推出的引導式初階單眼數位相機 D3000,都顯示了 Nikon 進入年輕、初階市場的野心。

當然,廠商的野心是什麼,認真地說和我並沒有太大關係。對我,一個使用者而言,真正感到欣慰的,是從此有了一台可以紀錄下每一趟旅程精彩的相機(題外話,當初推薦我使用 FZ50 的文麒,後來自己也轉投入 Nikon 的懷抱,我們再度成為師兄弟,笑)。

而且,它來到的時機如此珍貴:正好在’09年底的「龍馬之旅」之前。

我 多少會後悔沒有更早下定決心開始使用單眼相機,以至於過去許多精彩的時刻、經典的畫面,沒能用更好的畫質保存下來;但,人生就是這樣,你總要走到這個點, 當它的功能、價位都更「舒適」了,自己的需求也產生了,自然就能夠擁有(儘管我不是用買的,但它確然也在我的預算範圍內)。

從現在起,我終於可以走上探索單眼數位相機、也是探索更清晰、更有層次、更豐富的世界之進階旅程。

(工頭使用 D5000 的兩張相片,由凱洛拍攝)

一路走到人生第一部數位單眼相機的旅程 相簿連結

【延伸閱讀】

那一趟旅程,與接下來要開始 - 太妃糖憂鬱狂歡節│Carol's Carnival

Nikon官網 D5000 產品規格(中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