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日子過得忙碌,如果要說還有什麼驚喜,就是兩場演唱會:5/8 的 Tears For Fears,以及 7/29 的 Pet Shop Boys。我不知道對別人而言有什麼意義,但至少對我來說,這絕不僅是兩場演唱會,而是青少年時期夢想的終於實現。

英美流行樂壇歌手與樂團如雲,重量級的角色也多,如果單純只是兩個(過氣的)知名樂團來台,也不算太稀奇,但 重點是,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愛這兩個團體組合;那是一種大半輩子的漫長等待、幾乎已經放棄(或早已忘記)希望之後,竟然在同一年的三個月內先後登 場,彷彿人生中的一個黑洞被填滿,那樣的一種疲倦至極之後的重新被滿足感。

正如同在「【雨中的坂本龍一】寄2010耶誕」以及「[再見,2010] 其一:又一個科幻年代的結束」 二文中曾經約略提到過的,如果小時候跟著叔叔姑姑聽的 ABBA 不算數的話,我的流行音樂啟蒙,要從1982-83年間的 J-POP 開始,到1984-85的西洋流行排行榜,正好是自己的16~19歲的陽光青春期(啊,青春)(但其實也不完全那麼陽光,也有不少苦澀的)。

曾 經很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剛退伍時在 CF Production 工作,有位大哥每次到KTV,總愛唱 The Beatles 的老歌,有趣是有趣,但總覺得和氣氛不太搭嘎,也不知為何他要那般堅持(這位哥們,王聚康先生,後來因酒駕車禍過世了,很懷念他粗獷樂觀的個性);

要到後來自己也有了一些年紀,開始和更年輕的同事在歌單的選擇上有了差異,才真切體認到:人會喜愛或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歌,並不真的因為當時的音樂比現在更好(雖然也有超越時代的永恆金曲),而在於當時聽歌的心理狀態與時代氛圍。

更簡單地說,因為年輕、感受性強,對於旋律與歌詞都敏感,處在一種「雖然什麼都沒擁有,但也還沒碰觸到許多現實的傷痛」的天真當下;所以那就不僅僅是一首老歌或一張老專輯,換句話說,是一種對年輕歲月的想念。

(嗯,話雖如此,以前也很討厭上了年紀的人,總說「還是老歌好聽」,我其實沒這樣的偏見。新歌有新歌的好。只是隨著年齡漸長,生活中要關注或操心的事多,很難全心全意地再去傾聽或感受新的音樂。所以趁著年輕的時候能聽盡量聽,才能留下一輩子的感動與回憶。)

回 頭說到這兩個老團──Tears For Fears 成名稍早,他們真正撼動世人的那首「世人皆有江山夢(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是在1985年六月登上美國 Billboard 排行榜雙週榜首;不過其實TFF的第一張專輯,1983年的「The Hurting」,就已是英國的冠軍專輯。

至於 Pet Shop Boys 的成名曲「West End Girls」,則是在1986年一月登上英國榜首、五月登上美國榜首。當我回頭看到這份1986年的 Billboard 榜單時, 身體有種難以形容的生理反應,那每一首歌、每一個日期,都有著多麼鮮明的回憶啊!~~也就在那年九月,當「捍衛戰士(Top Gun)」的電影主題曲 “Take My Breath Away” 登上寶座時,我從學校畢業、短暫美好的夏日戀情結束、入伍服役,無憂無慮的青春期正式劃下休止符。

事隔24年,有象文化(他們的FB粉絲頁)終於在去年把這兩團老仙「拜請」到台灣來;雖然TFF已歷經解散、重組、一老一肥;PSB雖然持續活躍,但也過了最巔峰的時期;但,那都無所謂。在這兩場演唱會上,我心中充滿著「沒想到有生之年能夠親耳聽到這首歌、親眼看到現場Performance」的感激之情。

(對於前者,尤其是TFF為了向MJ致敬、由我喜愛的 Roland Orzabal 演唱了 “Billie Jean” ,更是一個奇妙而至為感人的魔幻時刻)

就 在觀看 Pet Shop Boys 的現場演出時,在無限的感動中,心裡頭浮上一句話,「我們都老了,他們卻依舊是男孩」。這當然是雙關語,其實 Neil Tennant  和 Chris Lowe 也都是老伯了,只是樂團名稱取得好,只要不解散,他們依舊是永恆的“Boys”。

說 實話,多年前在東京巨蛋看過 U2,更早在台北看過 MJ、Duran Duran、Hall & Oates,近期看過 Kylie Minogue ,再加上去年這兩場,多少可以說句「此生無憾」;當然如果還可以看到 David Bowie 或 Madonna 更好,不過人也別太貪心了。

(註:其實如果要舉一個「此生最想看」的夢幻樂團live,我會說是 Pink Floyd,可是該團老的老、死的死,看來此夢難圓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