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日本皇太子御歌碑)

釧路市送給台北的兩隻丹頂鶴(Big 和 Kika),就是在這裡被撫育成長的:阿寒國際鶴中心。概念上,它就像是我曾經去過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一樣;為了提高這些珍稀保育類動物的存活率,先透過人工的悉心照料與撫養,等到動物們成長到能夠「自力更生」,才野放回大自然。

光是用想的,就覺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如果照料過了頭,這些動物就變成和家畜、家禽或寵物沒什麼兩樣,屆時放到野外,也無法生存;所以必須精心營造一個和大自然盡量契合的人工環境,才能夠取得平衡。

阿寒國際鶴中心除了飼養撫育丹頂鶴,同時也是一個丹頂鶴的資料或教育中心,所以當然也有相關的陳列與展示空間。

一進門,頭頂上木雕的鶴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服務台除了提供相關資料與諮詢服務,其實最主要的業務,應該是賣牛乳霜淇淋吧(笑)!仔細想想如果不賣霜淇淋好像也太悠閒了一點啊。

除了丹頂鶴,還有其它北海道特色生物的原住民手工木雕紀念品。

閱覽室和展示區,還有一間小型的影片放映室。整體空間的規劃,還是日本式特有的洗練與簡潔。

佈告欄上還貼了一些北海道小朋友們的畫。這張畫的是「世界的鶴成人式」,右上角那隻還在講手機,十分生動有趣。不過小朋友心目中的民族服裝種類好像少了點;如果能認真地將每個地區的鶴穿上當地的服裝,就更精彩。

說到世界各地的鶴,旁邊就有張分佈圖(網路版請點選);其中提到丹頂鶴分佈在北海道、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北海道的丹頂鶴是留鳥,夏天在濕地覓食,冬天會來到河川與「給餌場」(鶴中心);而西伯利亞和黑龍江的丹頂鶴,冬天會飛到朝鮮半島或華南地區。

各地為了觀光的需求,當然也都爭取「丹頂鶴的故鄉」這個頭銜;日本人說的丹頂鶴故鄉在釧路,不過在中國東北也有個丹頂鶴故鄉,是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扎龍(維基百科: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沒去過扎龍,無從比較起,但我相信東北那邊面積是比較大的,至於誰才是正牌的丹頂鶴故鄉?我比較鄉愿,覺得只要能妥善保護這些稀有而美麗的禽類生物,都是好的,名號倒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維基百科當中有一段倒是挺有意思,因為我注意到丹頂鶴的拉丁文學名是「Grus japonensis」,這就是「日本鶴」了;維基百科對此說明是:"於清末時期,清廷奉行鎖國政策,學者無從進入中國研究丹頂鶴這種當時尚未「發現」的雀鳥。正好當時日本有向這些學者提供丹頂鶴的樣本,因此當學者命名這種新雀鳥時就依規則以樣本的來源地(即日本)來進行命名。"

仔細回想起來,中國傳統的年畫或吉祥圖案中,仙翁旁邊總是有仙鶴,所以我相信它在中國大陸的起源是很早的。

 

鶴中心有一面展望窗,對著戶外的大草原,從資料相片上看,就是冬天丹頂鶴會飛來覓食與群聚的地方。有網友留言給我,說冬天在這裡看到都是整群整群的鶴,在白雪中跳舞。我來的時間是早了點,而且戶外在下雨,所以沒看到,殘念。

說到「人工給餌」,在阿寒鶴中心的網頁上,看到這麼一則記載:大意是說以前有位住在上阿寒地區的山崎定次郎先生,某天晨起見到一隻美麗的白色大鳥在覓食,就是原本已經認為滅絕了的丹頂鶴。山崎先生對於鶴的美麗深深讚嘆,希望能常常見到它們,於是開始試著用當時還很珍貴的食材──玉米,來撒在自己的田地上,吸引丹頂鶴來覓食。久而久之,原本十分警戒的丹頂鶴漸漸和山崎先生建立了信賴關係,由此展開了北海道人工飼育丹頂鶴的第一步。目前則是由山崎先生的第二代承接了這項「給餌人」的任務;也算是一段佳話。

既然在展望窗沒見到鶴的身影,那就到野外飼育場去吧!

關於丹頂鶴的人工飼育,最有趣的就是,飼育員會穿上白色的衣服,右手還模擬成鶴媽媽的頭型,並透過「鶴喙」來餵食幼雛。換句話說,要把自己的人形隱藏起來,讓幼鳥習慣爸媽的長相。當然也有像右下圖這種已經長到三個月大了,還依賴著飼育員的,幾乎可以想像到他(她)在面具裏面、頭上三條線的表情。

(我忽然聯想到,未來的機器人奶媽或保姆,也要作成像爸媽的外型才對。不過這樣想起來也蠻可怕的,回到家看到自己在陪小孩玩......)

經過一小段步行,就可以抵達「鶴之家 丹頂之丘」。

野外飼育場的環境,佈置得和丹頂鶴棲息的濕原一樣;每一欄只養一隻。

一歲多的雄鶴 Eku,頭上的「丹頂」還未變紅,神情好奇又有點傻氣。

年紀比較大的雌鶴 Mook,則是遠遠地優雅站在雨中整理著自己的毛羽。可惜,我只能從樹縫中拍到這小小的身影。

 

原本以為這次運氣不好,大概就只能這般隔著籠子與樹縫遠遠地看一眼丹頂鶴,沒想到後面還有精彩的邂逅!

本次造訪於2011年9月,全文連結:

http://worker.pixnet.net/blog/post/31465851

arrow
arrow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