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次天測時就已經見過這光景,出生於世後也見過不少次。然而此時夜空如此遼闊,星辰如此美麗,春海不禁屏住呼吸。人們明明每晚都能看到這麼美麗的事物,為何世上還會有所謂的苦惱呢?越是這麼想,春海越覺得不可思議。」

──《天地明察》第三章〈北極出地〉P.171

天地明察

(圖說:折頁的多寡,往往就是我在一本書中是否讀到值得反覆咀嚼的文字或段落之證明)

由於在閱讀小說之前已經先看過電影,原以為對於《天地明察》的情節架構已經瞭解,想不到閱讀小說竟是一場意外與愉悅的驚喜。

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熟悉作者「沖方丁」的背景,查了維基才知道1977年出生的他,已是知名的輕小說、漫畫和遊戲原作者。這樣一個受到日本次文化影響深刻的年輕作家,卻寫出了一本,嗯,算是歷史小說吧,的確令人有一新耳目的感受。

(事實上,剛開始閱讀不久,就不自覺把這本小說和《丈量世界》拿來相比;一東一西,分別描寫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數學者與探險家的故事,對照著讀,另有一番樂趣)

我並不打算詳述《天地明察》的故事內容,有興趣的可以自行 google;僅僅補充這本小說令我感到驚喜的部份。

首先,小說的背景發生在德川幕府初年,四代將軍家綱當政的時代;稍微對日本歷史有些瞭解的讀者(或看過不少日劇諸如《德川三代》或《大奧》的觀眾),應該瞭解德川幕府雖由初代將軍家康開創,但實際上到了三代的家光才真正坐穩江山、進入盛世,並建立了許多流傳至後代的制度。這其中,家光同父異母的弟弟保科正之也扮演著重要的輔佐角色。從家光到家綱,正是德川盛世之時,作者用了許多細節描寫當時江戶的貴族與庶民生活,並考證許多現今東京地名的源流,最後形成一部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安定、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江戶的早期發展史,這是看點之一。

看點之二,是作者透過圍棋與算學,試著在日本傳統的神道教、外來的佛教、儒教,以及武士道精神、和「切支丹」(基督宗教)之間,羅列其各自的特色與優劣,從而描寫出日本這個民族自古以來熱衷於學習外來的文化,而後落實到生活與制度中,又從中拼命探尋自己的特色與道路,這樣一種民族性的根基。坦白說這部份的描寫是令我著迷的,因為縱然我對日本的歷史浸淫已久,對於上述這幾種文化的融合或衝擊也在許多書或文章中讀過而理解,但透過一部精彩通俗小說、穿針引線,不偏不倚地讓這些文化在舞台上互相較勁,讀起來非常過癮。

看點之三,正由於作者對於「地點」背景描述的精妙,不僅看出紮實的考證功力,且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踏上環遊全日本的測量天體之旅,竟也有幾分旅行文學的趣味。而且除了「地」,對於「人」的描寫也相當生動,一些熟悉的歷史人物,如上面的提到的保科正之、水戶藩的德川光國(囶),幕臣酒井忠清,以及後來的五代將軍綱吉等,都有一些別於傳統歷史書的描寫。這部份文字佔全書比例雖不多,卻常常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勉強要說缺點,就是對於主角澀川春海(又名安井或別井算哲),這位熱愛算術的「圍棋武士」的描寫,如果習慣日本戲劇或動畫表現方式的讀者,或許可以認同,否則難免會覺得,這人也太「天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晚熟、太熱血,也太容易被打擊了吧。一直到整部小說快要結束之前,我們才看到一個與實際年齡相符的主角形象出現。

不過或許正因如此,電影版選角時,意外選了岡田准一,令許多人跌破眼鏡,但或許正符合主角的個性吧。至於他表現如何,基本不予置評,反正這部小說或電影,情節的精彩與壯闊壓倒主角本身的演出,即使連全片最適合的選角宮崎葵,也只能算恰如其分而已。(事實上,佔據電影大部分的「改曆」情節,在小說中直到後面三分之一才成為主軸。)

原著小說比電影好看很多倍的作品比比皆是,《天地明察》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曾讀過茂呂美耶著作的一系列江戶歷史雜談,或者對於近幾部年輕化的大河劇也能樂在其中,甚或對各種科普類書籍有興趣,那麼,這可能將會是一本合你口味的小說。

(後記:其實這本小說還有個很重要的主題是算術或算學,但因在下數學不太好,或者正確地說不太用心在數學上,所以這部份反而略過不提。但是對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中讀到日本與世界對於天文與曆法的探索,和我不久前讀完的《銀河系大定位》,也有互相印證的樂趣。)

 

《天地明察》維基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9C%B0%E6%98%8E%E5%AF%9F

電影官網(日文)
http://www.tenchi-meisatsu.jp

博客來書籍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738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