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報個人新聞台_存圖_027

旅行,有時候是一種只適合去做,而不適合去紀錄的事。

至少此刻的我是這樣想的。

所謂此刻,是結束了整整一個禮拜、每天都到溫哥華近郊不同的地方遊山玩水,用我那台陽春數位相機拍下了將近兩百張還來不及整理的照片、又經過一個週末的沉澱、再加上兩瓶「加拿大冰」﹝Canadian Ice﹞啤酒的微醺、時分針已經指向午夜一點十五分的這個時刻。

可是我想總該寫些什麼。所以打開從網路下載來的大陸版村上春樹「且聽風吟」﹝當然,就是台灣版的「聽風的歌」﹞;在陌生的文字氛圍中,去重溫那我已經看過台、英、日三種版本的、熟悉的村上感覺。然後讓蕭亞軒的「薔薇」和「我喜歡你快樂」這兩首單曲重複播放著。別問我為什麼是蕭亞軒,因為在旅途中朋友的車上曾經放著她的歌,而且竟然還勾起了幾許愁緒。

就這樣,我終於把一切懶惰的理由拋棄,開始用文字去旅行。******************

如果不是上週日夜裏,湯米打電話來問我第二天要不要去 Whistler,我差點忘了他提過有一個朋友從台灣來,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去溫哥華近郊走一走的建議。

湯米是我在這裡認識的朋友,在美國念了幾年書,然後來到溫哥華,為加拿大著名的 MAC 化妝品擔任專業化妝師,對於時尚有著很好的品味,喜歡和不同的人聊天。他的朋友保羅,原本就有不少自助旅行的經驗,這次辭去台灣大哥大的工作,計劃以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徒步世界各大洲,溫哥華是他繼日本大阪之後的第二站。

而我,雖然在溫哥華已經待了兩個多月,但由於並非是為了旅行、而是為了修行而來,所以有許多近郊的景點也還沒去過;不久前我才到羅伯森街﹝Robson St.﹞上的日本商店「大家的便利屋」﹝Minano Konbiniya﹞,找了幾冊日本旅人留下來的二手旅行書,打算自行遊覽;這下有了識途老馬湯米領路、天涯旅人保羅為伴,讓我體內那份因為生活上的起伏、早已沉寂多年的自助旅行慾一下子全上來了。於是第二天一早,硬是從被窩裏掙扎起來,跳上湯米的本田,展開了一段全新的溫哥華深度旅行。

******************

湯米住的本那比﹝Burnaby﹞和我住的新西敏﹝New Westminster﹞一路之隔,同屬與溫哥華比鄰的"Bed Town"。在被我們暱稱為「中正路」的 Kingsway 旁吃過早餐,一路向北,就上了一號國道;這一段,正是這條橫越加拿大東西部、由大西洋岸直達太平洋岸的高速公路最西端的出口。從一號國道過伯拉德內海﹝Burrard Inlet,我們暱稱「芭樂灣」﹞到了北溫、西溫,就接上了南北向的 99 號省道。有意思的是,這條省道因為一路從鄰近美國邊境的海灘、向北直上海岸山脈的高峰,於是又有個別名叫做"Sea-to-Sky Highway",我們就一路喊它「海中天公路」,嘻嘻哈哈上路去。

從溫哥華市中心往北看,無論日夜,總會看到山上有一兩處平坦的雪道﹝夜晚則是看到雪道上規則的燈光,圍成一個長方形﹞。雖然溫帶、寒帶國家有滑雪場並不稀奇,但是像這般接近都會區的滑雪場,恐怕也是溫哥華得天獨厚的本錢之一。試著想像從台北開車到陽明山就可以滑雪,實在是羨煞咱們這些亞熱帶來的台胞。

而位於西溫的 Cypress Bowl,就在我們順道可及的前方....

******************

Cypress,全名是賽普瑞斯省立公園﹝Cypress Provincial Park﹞;若從一個相對的位置來看,想像你從台北市開車、過基隆河,往士林、關渡一帶走向淡水河出海口,那麼 Cypress 就像是大屯山一般,矗立在西溫的峽灣出口。

從一號國道右轉上山路不久,就來到一個開闊的轉角,可以俯瞰整個溫哥華市中心與喬治亞海峽﹝Strait Of Georgia,位於溫哥華與外島之間的海峽﹞。車剛停好,我很帥地打開車門往外一跨。

「我的天!」一股寒冷強勁的海風,吹得我幾乎縮回車中:「剛剛山下不是還出太陽嗎,怎麼這會又完全是冬天了?」

湯米一笑:「跟你說了嘛,溫哥華就是這樣。」....好吧,我認為自己多少可以適應那多變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可是這種溫差也未免太大。於是匆匆拍了幾張照片,三人又縮頭縮尾地逃回車上。

再往上開一小段路,山下那種百花盛開的春景就完全消失了。整個山頭瀰漫著雨雲,然後是積雪。道路完全是由鏟雪車推出來的,兩旁高達一兩公尺、有著明顯痕跡的雪壁就是證明。就這樣,從市中心出發不到半小時,我們就完全置身在滿山遍野的雪谷當中。

滑雪場已經關閉了,只見幾部推雪機停在無人的雪道上;滑雪纜車從雪道往上延伸,直達陡峭的山頂;不難想像這個 Cypress Bowl 滑雪場冬季的盛況,也不難想像,從那麼傾斜的坡度滑下來會是多麼刺激。而,這就是溫哥華人日常的休閒之一。

******************

在滑雪小屋的廁所留下了「到此一遊」的痕跡,沿著原路下山,拐向北方,正式開上「由海濱通向天際」的 99 號省道。這條公路歷史悠久,據說是二次大戰後,美國為了聯絡本土和阿拉斯加,相當「熱心」地替加拿大興建的;或許是因為空運和海運的快速發展,公路最後並未全部完工,卻替遊客們開啟了一條通往海岸山脈北端的觀光道路。

99 號省道的景緻,就像是東台灣的北部濱海公路、蘇花公路、花東縱谷公路的結合,沿著水濱,一側緊貼著高聳的山崖,另一側隔著寬闊的水道,可遠望積雪的群山。和東台灣的景色相比,雖少了一望無際的壯闊、卻多了起伏有致的秀麗。

可是開了半天,旁邊這究竟是河、是海、還是海峽?湯米也搞不清楚,於是我那「非得搞清楚自己眼中看到什麼」的老毛病又來了。翻出地圖、沿路對照,終於搞清楚那是冰河時代留下來的痕跡:峽灣。而我們所看到的,是位於溫哥華北方的豪峽﹝Howe Sound﹞。

******************

北美洲西岸的幾個美麗的海港城市,從舊金山、西雅圖到溫哥華,一方面正好位於海岸山脈外的斷層帶、二方面再加上冰河時期的長期侵蝕,因而都有著極為相似的破碎地貌。在大陸邊緣被大自然鑿開的幾處不規則的峽灣地形,卻成為建設一座美麗都市的基本條件。

從地圖上看,你會發現這幾個城市都建設在被河流與峽灣環繞的小半島上、然後才往內陸延伸。這樣的地形有幾個特色:一是起伏有致、二是多面環海、三是高山屏障。

於是居住在這幾個城市居民極目所見的景致,時而秀美、時而壯麗;遠方白雪暟暟、近處波光粼粼;房舍道路順著丘陵起伏、變化多端,交通工具隨著上山下海、任君選擇。西邊太平洋暖流調節、東邊海岸山脈與落磯山脈雙層隔絕、阻擋由大陸中心吹來的寒風,形成了既溫暖又多變的氣候。

因此,環繞著溫哥華四周,有數不清的水道、數不清的地理名詞:有河﹝river﹞、湖﹝lake﹞、港﹝harbour,port﹞、灣﹝bay,cove﹞,還有海峽﹝strait﹞、內海﹝inlet﹞、峽灣﹝sound,arm﹞....不過,為了方便,除了河和湖,其他就統稱「海」吧。

******************

當然,既然是經過冰河時期沖刷過的景緻,沿途絕對少不了湖泊、瀑布。路旁清澈見底的小湖,一對垂釣的夫婦,當我詢問他們桶中那尾超過一尺長的獵物是什麼魚時,他們的答案是「早餐」。

壯麗的史瓜米許﹝Squamish﹞瀑布,除了在瀑頂噴灑出一道美麗彩虹、令我思索印地安語中的「瓜米」是否代表「水」的意義﹝在華盛頓州看過的瀑布叫「史諾瓜米﹝Snoqualmie﹞」﹞之外,更令我覺得上回一路跑到美國看瀑布實在是件傻事。

到了瀑布的時候,又是溫和的春日普照,幾個在碧綠草地上野餐的家庭,第一次讓我心中浮起將來要移民到溫哥華的念頭。瀑布旁則是一座型似龜山的巨石,加上一旁蜿蜒的水道,正好符合台灣民間信仰中「玄天上帝」的象徵﹝腳踏龜蛇﹞,因而道場的陳老師還曾經帶隊來此參觀膜拜呢。無論相不相信,彷彿從天而降的、如小山一般的巨型花崗石,也稱得上是自然界的奇景(*)。

******************

約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北美洲最大的滑雪勝地惠斯勒﹝Whistler﹞。儘管滑雪的旺季已過,路上還是有不少拿著雪板﹝Snowboard﹞的年輕人來來去去;而且,有不少比例是日本人和韓國人。

「台灣人來這裡的很少,」湯米說:「因為這裡離溫哥華畢竟有一段距離,而且台灣人又不太熱中滑雪。」

這是實話。我認識的人,除了偶而到西溫或北溫的幾個小型滑雪場去玩個一天,很少聽說特地跑來這兒過夜的。其實 Whistler 作為一個因滑雪而發達的小鎮,無論是自然景緻與建築風格,都像極了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作為滑雪中心基地的 Whistler Village,各種食衣住行、名牌餐飲、娛樂休閒、包括舞廳,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家據說是全英屬哥倫比亞省最大的情趣用品店「愛巢﹝Love Nest﹞」。

這會兒三個無聊男子的興致又來了。

「這裡住戶又沒多少,幹麼開那麼大的情趣商店?」

「唉,你不想想這裡冰天雪地,晚上又沒事做,不情趣一下,豈不無聊?」

「對啊,而且來這裡滑雪的大多要過夜,旅館美、風景優;房間裡有溫暖的爐火、窗外是遍地冰雪,冰火五重天,多棒啊!」....

******************

一路談笑、一路尋找著提供旅遊資訊的 information center,走著走著看到一棟門前點著聖火的小木屋,原來是 Whistler 為了爭取 2010 年冬季奧運主辦城市所開設的說明處。進門拜訪,管理人員立刻熱心地發給我們各種交通和食宿資訊、說明當地作為奧運城市的種種優點,並且和其他候選城市﹝包括中國的哈爾濱﹞做比較。最後,他問道:「你們願意簽名支持 Whistler 嗎?」

開玩笑。腳踏在人家的土地上,能不支持嗎?當場簽名兼畫押、點頭如搗蒜,另外又拿了幾張 2010 冬運的刺青貼紙,上面印著精神標語「SEA TO SKY」;總算是完成一趟圓滿的「朝聖」之旅。至於滑雪,只好等待以後有錢有閒﹝保險費又高﹞的時候再說吧。

******************

回程上,停留了幾個碼頭風景區,由亞洲一路走到美洲的保羅早已睡得香甜。最後回到出發時的西溫,湯米特別開下公路旁的彎道,去看看位於一號國道最西端、開向溫哥華島渡輪出發港口之一的馬蹄灣﹝Horseshoe Bay﹞。沿途西溫庭院深深的高級住宅區、櫻花盛開的海邊餐廳景緻、以及出租遊艇的碼頭邊,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

向晚的溫哥華,下班的車潮尚未完全散盡。聽著蕭亞軒的「薔薇」,望著菲沙河﹝Fraser River﹞上的幾座鐵橋在夕陽中的剪影,忽然覺得身在電影的場景中:彷彿開在加州夏日午後那黃金色的日落大道上。打開天窗,恣意享受最後的陽光。

就這麼一天之內,歷經了四季的氣候,帶著心中多樣的風景,開始真正深刻理解溫哥華﹝以及整個英屬哥倫比亞﹞迷人的內涵。


【延伸閱讀】

Whistler.com 惠斯勒專屬旅遊資訊網
http://www.whistler.com/

Travelling the Sea-to-Sky Highway
「海中天公路」99 號省道的旅遊資訊
http://www.bcadventure.com/janlee/whistler/seatosky/seatosky.htm

Whistler Sea to Sky Highway
Landscape and Artistic Images
公路沿途的風景圖片集
http://www.jblewis.com/whistler/

(*) 謝謝網友 Calliope 提供的資訊:「印地安傳統裡面那裡倒真的有些傳說的故事呢。那裡的人叫它"酋長山",那一塊是全世界第一還是第二大的完整花崗岩喔!」

【圖】99 號省道旁,由冰河雪泥溶成的小湖泊,湖水清澈見底

關於此次旅遊的更多圖片,請見下列網址:
http://www.anyway.com.tw/bookmark/myfile_show.asp?myid=718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