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飯店有網路(雖然心痛地付了錢),上傳一些行程前三天的相片紀錄。

 

在香港機場準備登機:搭皇家約旦航空,先停曼谷,再到安曼,至過境旅館休息幾小時。

 

 

漫長的飛行與入境出境後,最後一段由安曼到突尼斯的候機室、以及約航客機。

 

 

 

飛越東地中海,向左右兩旁的希臘克里特島和聖托里尼打招呼;最後終於來到兩年半不見的突尼斯。在降落前遇到甚不穩定的氣流,勉力穩住隨身的 Panasonic DMC-FX33 小相機,硬是拍下了進入陸地這一刻。(起降時依規定不能使用任何電子儀器,這是一點小任性。)

 

 

最近兩次行程中,開始很不成熟地使用人生第一台數位單眼:Nikon D5000;我過去在發表相片前幾乎都要來一點後製,但新相機出來的成像層次之深邃,心理和視覺上都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所以以下的相片除了調整尺寸、文字,決定不做任何後製,呈現北非的原色。

 

首先回訪的是突尼斯市郊的觀光小鎮:聖布薩德(Sidi Bou Said)。這家海角一隅的聖夏邦咖啡館大概是被拍攝最多的景點。

 

 

 

地中海畔,突尼斯灣。

 

 

對著濱海小鎮美景與夕陽抽水煙,何等享受?

 

 

來到聖布薩德的旅客,多半著重表現她白牆藍門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與北非的混搭風格,但冬令時節天黑得快,近傍晚五點天光就消逝了;卻意外地「撿」到幾張小鎮夜色。

 

 

 

 

 

隔天,探訪的重點是古羅馬非洲行省(殖民地)的遺跡。出發後不久首先在P5號公路旁見到了羅馬水道橋的部份殘柱;原本的長度達132公里。

 

 

P5號公路穿越無數平緩小丘與稀疏的橄欖園。道路在非洲的大地上無盡蜿蜒。

 

 

到達世界文化遺產杜加(Dougga)古城:羅馬在北非建立的殖民重鎮。

 

下車時提醒團員們多看看天空。我說,上次來的時候,感覺到北非的天空特別粗曠。初冬的氣候,陰晴不定,瞬息萬變,陽光時隱時灑,眾人很快就體會到這天空的性格了。

 

 

杜加地標:半圓劇場與 Capitol(大神殿)。這兩個東西在羅馬帝國疆域內到處都有,或許不甚稀奇,但是和歐洲本土或西西里島比起來,建築的屋頂還是帶著有稜有角的非洲風格。

 

 

 

這欄杆,可也是個世界遺產(笑)。

 

 

對面的小丘一角美得令眾人驚嘆。可惜鏡頭最遠只能推到這裡。

 

 

管理員老伯穿著沙漠原住民柏柏人風格的羊毛衫、北非紅圓氈帽,非常典型的突尼西亞裝扮。

 

 

舒緩的地景線條、快速流動的雲與光;橄欖樹、羊群。這可是羅馬帝國的穀倉、非洲行省自古至今的風貌?

 

 

陽光出來了。離去前,再回瞥這遠離帝國本土、在北非大地上安家立業的軍團官兵與奴隸們建立起的宏偉城市之寂寥。

 

 

 

 

 

北非天空下,2009冬,突尼西亞 相簿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