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過勝手丼,也看過釧路港和舞幣橋,對於釧路市區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

回頭說一下勝手丼,其實我是不太鼓勵吃魚卵的,雖然它們真的很好吃,例如台灣的飛魚卵或烏魚子也很棒。但是年紀越大,對於人類消費大自然的方式和速度、越覺得膽顫心驚。如果是吃一條或兩條魚,總還有點數量上的公平性,但一口吃進幾十條甚至幾百條魚,會有罪惡感。因為是第一次嘗鮮,總得試試口味,但我想將來若還有機會,在點餐時,會儘量避免魚卵類。

當然,既然提到保護自然生態的觀念,釧路市近郊有兩個景點,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阿寒國際鶴中心(阿寒国際ツルセンター)

(上圖:日本皇太子御歌碑)

前文提到過釧路市送給台北的兩隻丹頂鶴(Big 和 Kika),就是在這裡被撫育成長的:阿寒國際鶴中心。概念上,它就像是我曾經去過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一樣;為了提高這些珍稀保育類動物的存活率,先透過人工的悉心照料與撫養,等到動物們成長到能夠「自力更生」,才野放回大自然。

光是用想的,就覺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如果照料過了頭,這些動物就變成和家畜、家禽或寵物沒什麼兩樣,屆時放到野外,也無法生存;所以必須精心營造一個和大自然盡量契合的人工環境,才能夠取得平衡。

阿寒國際鶴中心除了飼養撫育丹頂鶴,同時也是一個丹頂鶴的資料或教育中心,所以當然也有相關的陳列與展示空間。

一進門,頭頂上木雕的鶴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服務台除了提供相關資料與諮詢服務,其實最主要的業務,應該是賣牛乳霜淇淋吧(笑)!仔細想想如果不賣霜淇淋好像也太悠閒了一點啊。

除了丹頂鶴,還有其它北海道特色生物的原住民手工木雕紀念品。

閱覽室和展示區,還有一間小型的影片放映室。整體空間的規劃,還是日本式特有的洗練與簡潔。

佈告欄上還貼了一些北海道小朋友們的畫。這張畫的是「世界的鶴成人式」,右上角那隻還在講手機,十分生動有趣。不過小朋友心目中的民族服裝種類好像少了點;如果能認真地將每個地區的鶴穿上當地的服裝,就更精彩。

說到世界各地的鶴,旁邊就有張分佈圖(網路版請點選);其中提到丹頂鶴分佈在北海道、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北海道的丹頂鶴是留鳥,夏天在濕地覓食,冬天會來到河川與「給餌場」(鶴中心);而西伯利亞和黑龍江的丹頂鶴,冬天會飛到朝鮮半島或華南地區。

各地為了觀光的需求,當然也都爭取「丹頂鶴的故鄉」這個頭銜;日本人說的丹頂鶴故鄉在釧路,不過在中國東北也有個丹頂鶴故鄉,是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扎龍(維基百科: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沒去過扎龍,無從比較起,但我相信東北那邊面積是比較大的,至於誰才是正牌的丹頂鶴故鄉?我比較鄉愿,覺得只要能妥善保護這些稀有而美麗的禽類生物,都是好的,名號倒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維基百科當中有一段倒是挺有意思,因為我注意到丹頂鶴的拉丁文學名是「Grus japonensis」,這就是「日本鶴」了;維基百科對此說明是:"於清末時期,清廷奉行鎖國政策,學者無從進入中國研究丹頂鶴這種當時尚未「發現」的雀鳥。正好當時日本有向這些學者提供丹頂鶴的樣本,因此當學者命名這種新雀鳥時就依規則以樣本的來源地(即日本)來進行命名。"

仔細回想起來,中國傳統的年畫或吉祥圖案中,仙翁旁邊總是有仙鶴,所以我相信它在中國大陸的起源是很早的。

 

鶴中心有一面展望窗,對著戶外的大草原,從資料相片上看,就是冬天丹頂鶴會飛來覓食與群聚的地方。有網友留言給我,說冬天在這裡看到都是整群整群的鶴,在白雪中跳舞。我來的時間是早了點,而且戶外在下雨,所以沒看到,殘念。

說到「人工給餌」,在阿寒鶴中心的網頁上,看到這麼一則記載:大意是說以前有位住在上阿寒地區的山崎定次郎先生,某天晨起見到一隻美麗的白色大鳥在覓食,就是原本已經認為滅絕了的丹頂鶴。山崎先生對於鶴的美麗深深讚嘆,希望能常常見到它們,於是開始試著用當時還很珍貴的食材──玉米,來撒在自己的田地上,吸引丹頂鶴來覓食。久而久之,原本十分警戒的丹頂鶴漸漸和山崎先生建立了信賴關係,由此展開了北海道人工飼育丹頂鶴的第一步。目前則是由山崎先生的第二代承接了這項「給餌人」的任務;也算是一段佳話。

既然在展望窗沒見到鶴的身影,那就到野外飼育場去吧!

關於丹頂鶴的人工飼育,最有趣的就是,飼育員會穿上白色的衣服,右手還模擬成鶴媽媽的頭型,並透過「鶴喙」來餵食幼雛。換句話說,要把自己的人形隱藏起來,讓幼鳥習慣爸媽的長相。當然也有像右下圖這種已經長到三個月大了,還依賴著飼育員的,幾乎可以想像到他(她)在面具裏面、頭上三條線的表情。

(我忽然聯想到,未來的機器人奶媽或保姆,也要作成像爸媽的外型才對。不過這樣想起來也蠻可怕的,回到家看到自己在陪小孩玩......)

經過一小段步行,就可以抵達「鶴之家 丹頂之丘」。

野外飼育場的環境,佈置得和丹頂鶴棲息的濕原一樣;每一欄只養一隻。

一歲多的雄鶴 Eku,頭上的「丹頂」還未變紅,神情好奇又有點傻氣。

年紀比較大的雌鶴 Mook,則是遠遠地優雅站在雨中整理著自己的毛羽。可惜,我只能從樹縫中拍到這小小的身影。

 

原本以為這次運氣不好,大概就只能這般隔著籠子與樹縫遠遠地看一眼丹頂鶴,沒想到後面還有精彩的邂逅!

釧路濕地(釧路湿原)

以前就在雜誌或攝影集上看過許多美麗的釧路濕地相片,今日親臨此地,感官當然興奮起來。不過由於天雨,整體來說是在一片雲霧當中,路上的景觀,老是讓我聯想到美國西北太平洋岸的風景。

釧路濕地是日本最大的濕地;面積18,290公頃,等於約183平方公里。當領隊久了,知道只談數字大家通常沒什麼概念,於是比對了一些資料:台北市面積約272平方公里,所以釧路濕地等於是有2/3個台北市那麼大。

很可惜地,在細岡展望台上,也只能看到一片雲霧飄渺的景觀。

為了提供對照,借用了日文維基百科創用CC授權的圖片,讓各位可以看到好天氣時,從展望台眺望出去的景色。我一定還要再回來的。

既然沒有辦法改變天雨的事實,就拍一些具有特殊意境的景觀吧。展望台旁邊有個 JR 釧路濕原驛,這就是著名的「釧路濕原 Norokko 號」小火車專用的軌道了。每年的四月底到十月底,只有半年期間運行、穿越濕原的景觀列車,每天只有一到兩班(看季節)。我看有些旅行團會在這段期間把小火車排入行程中,確實也是一位難求、至少值得體驗一次。

留下一絲遺憾,以及「下次再來」的決心之後,原本應該要返回阿寒湖溫泉,可是卻發現擔任前導的井上先生卻一路往穿越濕原的小路開進去。我們想,熱情的井上先生,一定是覺得這雨天讓訪客太掃興了,所以不死心地,還想讓我們多看一些風景。(後來我真是很感謝他的執著。)

車行不多久,井上先生忽然停下車來。鹿!野生的鹿,就站在路上,好奇地看著我們這兩部來車。我們放慢速度輕輕地從鹿旁邊經過,從相片中也可以看到距離有多近。儘管後來我到了知床半島,看到了更多的鹿群,但初次邂逅的驚喜,還是十分深刻的。

所以我總覺得,「越旅行越裡面」(笑),很多風景初見時的興奮與驚嘆,隨著年齡漸長、見多識廣,都會慢慢地變得比較淡然;所以記住那種初見面的欣喜,轉化成一種永恆的感動,是讓自己能越走越遠的動力。

看到了鹿,雖然只是模糊的一瞥,好像也找回了部份的滿足感,繼續前進;沒想到前行不久,井上先生又停車了。這次是......?

「鶴!丹頂鶴!」全車都緊張興奮、卻又不自覺地輕聲慢語起來,彷彿怕稍微大聲一點,就把丹頂鶴給嚇跑了。就在道路左前方的濕原上,兩隻成年的丹頂鶴,優雅地散步著。

這時候,我特地為這次行程新買的 SIGMA DC 18~250mm 旅遊鏡終於發揮了它的作用。(註:之前原本買了 Nikon DX 55~300mm 的鏡頭,可是因為畢竟不如旅遊鏡方便,我又沒有換鏡頭的習慣;只試用了兩次,覺得不太順手,打算折價出售。)

以下就是一連串的丹頂鶴畫面。雖然無法判別這兩隻鶴究竟是伴侶、兄弟或朋友關係,但是它們之間的互動與散步的方式,還是頗具韻律感。

 

時而分開、後又聚合。其中一隻走得慢些,前面那隻還會等著它過來會合。那「等待」,是有表情的。

兩隻終於又走到了一起,就緩緩地向遠方行去。

在車上屏氣凝神地拍到整個過程之後,大夥終於可以放心下車,不必怕開關車門的聲音嚇跑了丹頂鶴。下面這張,是北海道放送的油谷先生,原本是好心地讓我們拍攝人與鶴之間的相對距離,結果被我們取笑說,丹頂鶴看到它、就趕緊加速逃離的畫面。大笑。

很簡單地先敘述了對於北海道、釧路的第一印象與丹頂鶴的邂逅;後面將會進入到阿寒湖附近的登山單車與獨木舟的重頭戲。不過,由於我接下來要進行一趟為期兩週的義大利自助行,所以要等我回來,再繼續報告了。

※ 本文為 SHOCS(札幌‧北海道內容戰略機構)與 北海道放送 邀訪的紀錄;交通為長榮航空贊助,非常舒適便利,特此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