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踩線團   

(圖:2010年的上海世博踩線團,包括了影像編導、部落客、旅行社行銷、產品、企劃人員,以及雜誌記者)

做為忙碌的旅遊產業人,嚴格來說,我脫離所謂部落客的身份已久;但這篇文字的內容,算是多年累積的感受,長久就一直想找個機會整理出來。碰巧最近見到某些議題被討論,且我的部門也正在徵人,覺得是個不錯的機會來談。

這將不會是一篇字字珠璣、邏輯嚴謹的文字(可能也有錯字),僅是利用難得的半個假日隨性筆記而成(且可能陸續增修),您若有耐心讀完,請不必驚呼「哎喲,知名部落客也寫這麼爛的文章?」──且我最終如果把部落客和記者,甚至客戶、廠商、同事都得罪光了,那也是自找的,怨不得人(大笑)。

頭緒很多,就從最近看到的一則討論串談起吧。

一、記者看不起部落客?

日前在某部落客們的互助社團中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大意是「感覺很多記者好像看不起部落客耶」(原文);引起了頗熱烈的討論。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個案、例外和細節,絕非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通例;但若記者和部落客同時出席一些活動,甚至同行多日的踩線團或媒體團,「互看不順眼」的情況的確有可能發生。

基本上,記者認為部落客「搶自己飯碗」、「沒受過專業訓練」、「不懂職業倫理」...等;而部落客則認為記者「只是仗著媒體的背景與光環」、「寫文沒fu」、「網友不愛看,沒影響力」...等,都是我實際曾聽過或看過的評論。

我自己因為先是在「媒體集團底下的旅行社」,而後又在「旅遊集團底下的媒體」工作,另身兼骨灰級資深(過氣)部落客的身份,從2003年開始就曾擔任媒體踩線團的領隊,也舉辦多次部落客旅行團,參與過的各類線上線下活動更不知凡幾,身兼主辦方和部落客雙重角色,且長期與記者共事,可提供以下的觀察角度。

舉個實例來說,旅遊的踩線團,餐食,通常是必須被報導的部份;在餐廳裡面,常可見到,一道菜上來,一堆人上去,就是餓虎撲羊搬地,拼命閃閃閃、拍拍拍;尤其部落客們平常到餐廳自食自拍,各種角度、各種細節、斷面圖,一定要拍個夠;這時記者大哥或大姐就會唸道,「啊拍那麼多是在拍什麼?」──言下之意,專業的拍一兩張就夠,不專業才會那樣亂拍。如此,就種下仇視之種子(笑)。

如果我擔任媒體踩線團的領隊,一定會以領隊兼資深部落客的身份,呼籲部落客們,每到一點,都要禮讓記者先拍。畢竟記者有任務在身,且只需拍到可用的相片就好。等記者拍完,部落客愛怎麼拍就怎麼拍;只要先講好,有個先後順序,事情就會順利許多。但大多數主辦方或領團的人通常屬於第三方(客戶或公關公司,這個角色其實也很關鍵,容後再敘),如果經驗不足,或沒站在彼此角色去思考與安排,就會造成摩擦。

當然,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記者所服務的媒體,通常有版面或格式的限制,一篇報導可能只搭配一張或幾張圖片,拍多也沒意義;但部落格文章不受版面限制,要多長就多長,「看圖說故事」的方式也很多;這也造成記者和部落客基本需求和寫作方式的差異;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相互理解,或許可以少一些不愉快。

我雖未真正去深入研究做為一個新聞人所需受的專業訓練究竟涵蓋哪些,但畢竟很許多記者前輩共事過,那種「老報人」的價值、氣質與驕傲,還是令人佩服的。當然也有許多年輕記者努力、熱情、迅速,亦令人激賞。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共同面對社群媒體時代的挑戰。

二、社群媒體時代,有價值的內容是什麼

以上談到記者取材的方式,受限於其所服務的媒體之格式,那麼我覺得接下來可以談談,在這個時代,有價值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不可否認,即使網際網路普及化已有超過十五年以上的歷史,每個階段也都有「傳統媒體死亡」的警告與呼聲,但至少電子媒體(主要是電視或視頻)的即時性與覆蓋率還是有一定的優勢。(註:若完全論即時性,電視其實比不上twitter;但現場直播和影像感染力,電視仍有其優點)

報紙和雜誌,相對就比較尷尬。但有些靠著數十年基業打下的讀者群來支撐,有些憑藉新技術而竄起,或有些因掌握到分眾喜好的得以繼續生存,總之總得找到自己的讀者或支持者,即使內容本身變得越來越廉價或免費,有了群眾基礎,至少還有廣告收入得以支撐。

可是就像上一段所說,假設記者受到的專業訓練是要「客觀、公正、第三人稱」,而部落客有的則是「真實、體驗、第一人稱」的觀點;對於網路的讀者來說,部落客寫的更貼近他的需要,且又更符合搜尋引擎SEO的排序,部落客文章的影響力比記者寫的新聞更深、更廣;唯一差別可能只是時間差(記者可能應邀去參加記者會,因此訊息新;但一般部落客可能要等到上市/上映/開幕才有機會寫);但如果讀者不在乎速度,更在乎深度,那麼部落客在這一回合還是獲勝的。

我也看過有些記者朋友訴苦,表示他們每天被要求的稿量很多、又有截稿壓力,和部落客一天、兩天寫一篇文不能比,這樣來比較並不公平。這一點我是完全可以理解;但仍取決於其所服務的媒體,策略是否清楚、平台技術是否先進或親民,立場或觀點是否受人肯定。只要有這樣的媒體為後盾,記者(或許)還是有其生存的空間。

畢竟,部落客也不是那麼好當;像我這種是因為成名得早,有一定指標性和影響力,否則真要拼流量與點閱率,我根本算不上是個咖。回首過去十年,與其說我是個稱職的部落客,不如說,我一直在開創新的模式,反而沒時間去靜心寫作內容。因此就算記者要轉型來當部落客,坦白說,也真的沒那麼容易。許多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成名部落客,給自己的截稿壓力並不比記者小;例如吾友大方,他對自己的文章質量都有嚴格的規定,理解之後,你就會知道他的超高人氣,絕非憑空而來。

這幾年我深刻感受到,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以往「洛陽紙貴」、「擲地有聲」的文人與文章是越來越不容易了。政治和社會領域的記者還有可能成為人人尊崇的意見領袖,如果是旅遊、美食或娛樂領域,相對地更缺乏培養「名家」的土壤,甚至連「達人」的名額都越來越稀少;但相對地,「素人意見領袖」會越來越多,就像數不完的「宅男女神」一般。

相較於前段說到記者數年寒窗苦練的專業修為,免費的部落格平台,造就了可謂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速食麵型個人媒體時代。只要有基本的表達能力,無論文、攝、圖,每個人都能擁有讀者與粉絲,部落客也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價值。但這價值的認定,也有可能從過度卑微到過度膨脹,尤其是如果對某些業界的規範或生態欠缺認知,完全由自身的眼光或角度出發,更有可能誤判。

部落客或部落格在台灣成為重要的消費依據,根據我有限的認知,並不能算是國際上的普遍現象。有一次我和日本飯店業者聊天,他對於台灣的部落客影響力之大,頗感意外,說在日本是難以想像的(當然任何事都有特例)。仔細想想,單純以旅行和美食的領域來看,國外有類似 Tripadvisor 這一款的點評類社群網站,台灣雖有背包客棧或愛評網,可是旅遊類的點評或社群網始終未成真正的氣候,這和部落格(客)的蓬勃發展,似乎互為因果。

倘若我們暫時把社群網站與社群媒體畫上等號(雖然我知道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不同),那麼台灣叫得出名字的社群媒體顯然十分有限,每次跟人半開玩笑地聊天,都說最大的社群媒體就是PTT(笑)。

你認為自己嘔心瀝血寫就的圖或文未必有人愛看,但一段搞笑的視頻或文字,可能就造成瘋狂轉貼或分享;這便是所謂「內容」在這個時代面臨的情境,甚至連「內容」本身,都必須被重新定義。最終,無論是什麼樣的格式,能夠瞬間爆發並持續發揮長期影響力的,或許才能稱之為這個時代有價值的「內容」。

單純以旅遊領域來看,真實體驗的POI(景點資料庫)型的文章,還是最受歡迎與保存價值的一類;當然,抒發個人在旅途中之感懷或觀點,亦有其閱讀價值。但若是以上兩種特質均不兼備,只是泛泛而論的報導,我想許多讀者會不知道為何要花時間在上面。

三、「產業社群媒體人」的領悟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撇開早年寫網路趨勢文章的時期不談,當我成為一個部落客的時候,已經身在旅遊產業中。過去十年,除了短暫半年轉職期間,稱得上是全職部落客之外,大多數的時間,我是個旅遊產業的從業人員,偶而抽空寫寫部落格,嚴格說來,完整的文章少之又少。

比起大多數讀者給部落客的正面評價諸如「認真」、「完整」、「精美」、「親切」等等,基本上我還真的都不及格(大笑)。正如前述,我反而不斷在思考與開創模式;例如從2005年的部落客旅行團與圓夢計畫開始,基本上,不誇張地說,今天普遍可見的「旅遊局或廠商找部落客體驗或代言」的模式,在下便是那個始作俑者。

當年我開始在部落格來行銷自家的產品或行程時,當然也遭遇過讀者的反彈與質疑,但對我來說,那就是我的日常、我的工作內容;更直白地說,那是我的部落格,紀錄每天的生活與感想,內容由我決定。只要不誇大、不欺騙,且有讀者願意接受,並將它當成一種資訊來源,我認為並無不妥。

不臉紅地說,要成為一名全職部落客,俺基本不缺乏條件。我可以寫,可以講(講座或演講),可以上節目甚至主持節目,可以主持記者會與典禮,不乏媒體願意採訪或刊登文章,最底限,如果以上統統沒有,我還算是個稱職的領隊,公司也願意派團,完全不擔心餓死。(自我評估唯一比較弱的就是攝影,但那只要願意投資且花時間鑽研,也是可以精進的啊,大笑)

也聽過有些朋友說,如果真有理想,應該離開組織,自我實現,堅持己見,不應身在舒適圈中,埋沒自己的能力。我想坦承地告訴這些朋友,顯然我們對於舒適和理想,是有些不同的認知。

華麗轉身、回去成為一名全職部落客,對我而言是最輕鬆不過的選擇,但,即使單從旅遊這個領域來看,你想要改變它,是不可能光靠在產業之外寫文章與講講話就能完成的。即使遇到有理想和遠見的老闆,進入產業中努力,要克服的困難,百倍於單純當一個部落客。

但,讓我們撇開打高空的所謂理想不談,我相信,無論記者或部落客,許多人心中嚮往的情境,難道不是免費吃、免費玩、到處住,然後用自己的圖與文來做交換,達成一種「在旅行中工作,在工作中旅行」的夢想?

當初選擇進入旅遊產業,或許不完全是基於以上的因素,還有些個人生命的領悟,但如果真能如以上這般,我可以很大聲地承認:那也的確是我理想的境界。

但是,真正要成為有影響力、負責任的產業媒體人,不是只有會寫、會拍就可以的。既然我還加上了「社群」兩字,就表示產製的內容必須符合使用者的期待,而能夠被分享與傳頌,甚至認為是有用的資訊而願意被保存。

曾經在臉書上說過,當我從事一趟旅行回來,無論是出差、帶團或自助,行程中所蒐集的資料、拍攝的相片,既可以寫成報導文章,又可以規劃行程、成為產品行程內文,還能夠製作成簡報、舉辦講座,當然更應該發表在臉書、或其他微網誌或相簿等平台上。做完這些,這一趟出差的價值才能被最大化,如果只是寫完幾篇文章,基本是不夠的。

而我不必去在乎產出這些內容、個人究竟獲得多少利益(回報),因為我所做的這所有的事情,直接或間接地刺激了人們旅行的欲望,於是增進了我公司所屬的旅遊集團之業績與營利(然後我領到合理的薪資),只要內容不存在欺騙或誇大,它事實上是一種完全正向的循環。

坦白說,我認為這遠比成日做著「在旅行中工作,在工作中旅行」的夢想,或斤斤計較於自己能夠獲得多少利益,要具體、踏實得多。

因為我自己是這麼一個全能選手,當然也期待與我共事的人,至少具備其中幾項特質;最終,「內容的社群影響力」,將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而,成為全方位的「產業社群媒體人」,更是我給自己與組員的期許。

說到底,誰不想有吃、有玩、有住,還有稿費或薪水可拿?但是隨著廠商越來越重視實質的效應或回饋,無論記者或部落客,未來面臨的形勢,都將更加嚴峻、會有更多挑戰。

──Well,從記者談到部落客,又從部落客談到產業社群媒體人,我知道,這其中還存在著太多需要辯證與補充的細節。事實上,真的寫下去,根本就可以寫成一本書;但在這明媚的週日午後,我決定就此打住,讓更多可能的辯證,留在此後可能的發展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工頭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